关娟娟
【摘 要】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中心环球广播采访制作的广播纪实节目《中国有个“欧元村”》,获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2014年度广播节目奖。本文从节目内容的选择、讲述的方式、海内外受众的反馈等方面阐述了如何用广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广播纪实节目 移民及其影响 “欧元村” 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对《中国有个“欧元村”》的主创团队来讲,得奖固然值得庆贺,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纪实广播节目这一音频产品的制作,团队进行了一次国际传播实践,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故事的多元和精彩。
故事讲述内容的选择
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每年颁发的广播大奖分为两类:年度广播节目奖以及莱恩哈德·库恩纪念奖(The·Reinhard·Keune)。这两个奖项采取“命题作文”的方式,鼓励成员国为参赛专门制作节目。
2014年年度广播节目奖的主题是“移民及其影响”:“国际移民现象对社会和经济增长曾有过非常深远的影响,例如人才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那么人员流动产生的哪些影响还没有被发掘?”
看到这个主题,主创团队非常兴奋,因为中国有太多的移民或新移民故事可以讲!粗略一列,就确定了三个内容:第一,聚焦农民从农村移向城市后给中国传统家庭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对父母关系、祖孙关系以及夫妻关系产生的影响;第二,关注二三线城市居民移向大城市后如何适应当地生活以及应对彼此之间的关系等;第三,关注中国人移居海外后的生活、文化和思想变化。
主创团队经过几轮讨论后否决了第一个内容。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的故事虽然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故事之一,但已被国际媒体或国内媒体讲述过很多次,很难再有突破。主创团队选定了第二个和第三个内容。第二个内容涉及的是小城镇到大城市的移民生活状况,主创团队选择了一户从内蒙古迁至北京燕郊的人家,家里的两个孩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北京,老两口退休后把老家的房子卖了,在燕郊买了房,定居下来。第三个内容将视角放在了安徽南部的槐塘村,由于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有亲人在欧洲打工经商,槐塘村又被称为中国的“欧元村”。
这两个内容都通过了初审,并且分别确定了采访记者人选,但送评哪件作品,关键还是要看采访回来的素材情况。赴燕郊采访的记者表示没有出人意料的情节出现,这户人家的故事就是北京成千上万个新移民家庭的缩影,有父母对子女无怨无悔的付出,有子女对父母关爱的无所适从,也有年轻人在大城市里打拼的艰辛与喜乐。而赴槐塘村采访的记者则显得非常兴奋,在槐塘村的所见所闻出乎她的意料,太有冲击力了。更重要的是,记者在当地遇上了一户典型的“移民家庭”:20世纪60年代从浙江温州移民到安徽歙县槐塘村,20世纪90年代从安徽迁移到意大利打工创业,进入21世纪后又回到安徽安度晚年。
两个内容分别被制作成广播纪实节目《燕郊人家》和《中国有个“欧元村”》。考虑到AIBD的参赛主题比较倾向于国际移民生活内容,最终决定将《中国有个“欧元村”》送评参赛。
故事开场的主题切入
《中国有个“欧元村”》通过胡永祥一家祖孙三代的故事,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人员流动的便利给中国一个普通乡村家庭带来的变化:不仅带来了经济状况的改善,同时还带来了一些“副产品”,如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教育理念、道德观念以及家庭机构和关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对变革中的中国真实、清晰以及相对全面的诠释。
为完成制作,记者深入槐塘村采访三天,了解情况、确定采访对象、录制了长达几个小时的各种音响。故事的开场充分发挥了广播纪实节目对场景描述的优势:
(学生上课音响)
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这里是安徽省南部的槐塘村。
(老师授课音响)
槐塘小学是村子里唯一的学校。和多数坐落在穷山村里的学校一样,这所三层楼的建筑看上去很破旧,一些门窗都坏了。
这所小学只有20个学生,在一个40平方的教室里上课。一个8岁大的孩子特别引人注目。他不停地说话、提问,还和老师因为批改作业的事争论。
(学生胡仁星和女老师对话音响)
他叫胡仁星。和别的同学不一样,他是在意大利出生的,一直在意大利上学,去年才回老家来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他5岁大的妹妹还留在意大利,跟着父母亲生活。
在初稿中,从节目开始到主人公的出现,大概有三分钟的时间,有记者对学校环境和教室的细致描述,期间还穿插了对小学老师的专访,谈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改稿时,为突出主人公一家的故事,尽快将听众带进普通小山村里的普通人家,只用了短短几行文字,配上音响,就请出了主人公,为接下来的故事讲述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故事细节的动人之处
做中国的国际传播,常说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因为外国媒体贴在中国身上的“标签”太多,如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等,每一个“标签”都不能代表相对完整的中国,相反却容易造成外国受众对中国的误读或片面解读;二是因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正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交织叠加,外国媒体上充斥着有关中国的“碎片化”的报道,往往给外国受众一种“看不明白”的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媒体更有责任将一个真实的中国故事,通过各种传播方式还原出来。
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尊重“讲故事”和“听故事”所涉及的传播规律。《中国有个“欧元村”》所做的就是将关注点放在中国乡村的一户普通人家,用细节将这家人的生活与其他中国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与万里之外的欧洲国家意大利联系起来。
例如:8岁的胡仁星放学后自己回家,不像中国城市里的孩子放学需要家长接。胡仁星与村里的每一个邻居都熟悉,与负责村里环境卫生的阿姨也熟,这又与中国城市里小区居民“不相往来”不同。中国不少城市的马路上,汽车在不设红绿灯的行人斑马线通行时,一般不会让行人先走,而在槐塘村,村民开车或骑摩托车、电动车时一定会让行人先行,等等。
广播纪实节目是让听众听故事,注重细节描述,不仅有利于营造听众就在现场的参与感,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将一些有意思的情节呈现在听众耳边,提高他们的关注度。
故事展现的别样风景
槐塘村因为村民与欧洲的种种关联,展现出它与其他中国小山村的不一样的“风景”。村里有一个教堂,是在欧洲务工的村民们捐建的,教堂的钟声出现在节目里,成为槐塘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还建起了假山瀑布,潺潺的水声成为村民每日生活必不可少的伴奏乐;村里青壮年的居民很少,多为老人和孩子,孩子们的嬉闹声是对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现象的注释,至于村民对人民币兑换欧元汇率的熟悉度,也通过人们日常聊天的场景音表现出来。
其实,在全球人员流动频繁的大背景下,发生在中国一个普通乡村里故事折射更多的是对人的影响。例如:村里还有其他象胡仁星这样父母在欧洲打工的孩子,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如何?村里有在欧洲打工的小伙子娶了西班牙媳妇,村里人怎么看跨国婚姻?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欧洲,孩子长大后也会搬去欧洲与父母住,槐塘村有一天会不会消失?这些问题都围绕着胡永祥和胡仁星这对祖孙的故事主线展开,通过对其他人物的采访给出了各种答案。听众通过这些问题和答案,可以较为真实地触摸到中国社会身处变革大潮中那些或轻或重的脉搏。
《中国有个“欧元村”》的传播手段也充分调动了新媒体平台。除通过广播和个人计算机(PC)端网站等平台传播外,也在微信、微博以及推特(Twitter)、脸书(Facebook)上重点推荐,并根据这些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特点,在提供稿件文字之外,还配上图片和简短的文字说明,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受众触达率和影响力。
《中国有个“欧元村”》播出后,收到了不少海内外受众的反馈。大家比较一致的评语有“非常有意思!”“信息量很大,不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村子!”“节目真棒!”等。
Shahinur Alam Dxer 写道:“感谢有这样一期节目,让我了解了不同中国人的生活。”
Victor Ponta 说:“很开心能通过这期节目认识了一些中国人,希望他们能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
Malik Ameer Bakhsh表示希望能在下次到中国玩时去看看这个小山村。
Nigel·Brockwell在网上留言道:“我很享受这期节目,很高兴看到他们还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吸收别国的文化固然重要,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应丢弃自己的。”
完成这期节目后主创团队的最大体会是,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学会发掘多样、丰富、精彩的故事点;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不急功近利,不奢望用一期节目就把中国的方方面面呈现给受众,而是要尽量还原故事本来的情节和细节,让受众去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
(本文作者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广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