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黎黎
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智能信息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也面临着从“功能”向“智能”升级的需求。也就是说,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广播影视要从单纯的“内容制作机构”升级为内容制作、运营、分发的智能化平台;兼顾多种业务形态、多种传输网络、多种服务模式、多种终端制式和跨网联动、多屏互动需求;不仅能使受众获得信息,还能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分析进行重新组合,并将准确信息传递给特定人,为人们提供有效、即时、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打造智能广电,需要也离不开云计算技术的支持。本期“面对面”,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代表从广播电视应用出发,共话广播电视云计算应用的核心技术及云计算在广电领域的实践经验。
对话人物:
记者:作为当下最热门的智能化、标准化的互联网计算方式,云计算给互联网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中广格兰董事长兼总经理、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秘书长曾会明:云计算的概念有几十种,我比较认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定义,即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云计算的落地方式主要有三种:软件即服务(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PaaS,lartform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单说,云计算就是标准化、智能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广电网络封闭的技术体系,打破每个省、市技术体系不一样的局面。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的“摇一摇红包”,因为有微信这样的统一平台才能够实现规模化的应用。这对广电来讲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认识的问题,整个行业应该朝着标准化、IT化、智能化开放的方向去走。
华数传媒副总裁朱素平:云计算对互联网产品开发、系统构建产生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一方面它快速的积聚效应带来快速的成本下降,更专业的分工催生了各种不同开发能力的公司;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环境,数据可以很好地在行业与行业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流动,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碰撞和创新。云计算平台提供了非常多的运维自动化工具,让做业务和产品的人从日常服务器维护、存储维护、网络维护、硬件维护工作当中解脱出来。比如消息服务,以前每个做客户端(App)的人都需要自己做消息服务,现在在网上可以找到非常专业的消息服务公司,只要植入他的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就会马上获得这个应用能力,包括一些硬件模块,有些公司做语音云服务,在系统里非常方便地植入就可以了。也就是说这些公司是给你提供“积木”的公司,你盖房子不需要自己生产所有东西,而且整个调用方式非常简单,学习的成本也非常低。互联网上有很多做视频服务以及提供公共测试的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性。尤其对于第三方应用开发比较困难的广电来说,在云平台下不需要做质量监测的完整系统,只要植入第三方系统应用,就能够收集所有的数据。
记者:对于广电来说,为何要建立云平台?
烽火通信战略市场部总工程师李铿:目前广电已经推进了台网分离、制播分离、平移、改造、双向化、一省一网等多项工作,但在成为全媒体运营商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制作、传播、分发、运营等方面的挑战。比如:新业务层出不穷,但新系统建设周期太长,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垂直化的业务系统不能满足快速打通业务融合的需求。传统流服务系统在面对海量数据时也存在问题。终端种类繁多、标准多样,不利于发展。所有的业务系统实际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上层是软件的逻辑流程,底层是公共平台和硬件集成。上层为逻辑接口,底层有计算、存储网络、终端,要想把各个业务打通不仅要实现上层软件的融合,还要打通下面的硬件平台资源,这在广电原来封闭性的系统内是不好实现的,而通过云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歌华有线总工程师曾春:我们在发展运营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用户收视习惯的变化,用户的体验、需求需要优化,应用开发需要敏捷化。一方面,现在的用户除了电视机,更多习惯用移动端,如手机、平板来收看节目;另一方面,OTT(Over The Top的缩写,指互联网企业利用电信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发展自己的业务)飞速发展,有线电视,像歌华有线,这么多年在高清数字交互平台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体验往往被用户所诟病。从终端角度看这是比较正常的状态,因为歌华有线最新一款机顶盒是2009年推出的,到现在已经有6年时间,而OTT近两年才出现盒子,可能是双核、四核,发展迅速,处理能力自然就比较高。但我们已经发放的云盒子怎么办?只能被替换掉吗?北京已经铺了400多万高清交互机顶盒,如何让这些终端焕发新的活力?从应用开发状况来讲,也存在着问题。首先机顶盒都是非标的浏览器中间件,从终端角度来讲资源比较少,表现能力受限制,应用开发门槛比较高。从平台来讲,做一款应用开发,应用开发者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应用时限,去编码,还要和原有的各种后台做一系列的集成工作,使得整个开发周期太长,技术人员疲于应对。我们不仅仅要解决上述问题还要面对新的业务需求。新的业务需求有哪些标准?如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总结起来,现在的业务需求实际是新媒体化的需求,即媒体社会化、受众海量化、传播移动化、经营差异化、发展融合化。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搭建云平台来实现。
记者:从技术层面看,建设和开展云平台业务,广电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歌华有线总工程师曾春:首先,云计算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融合了运营理念、业务支撑理念的大概念。云平台是吸收云计算的思维方式,站在运营视角去分解业务系统,以成熟的面向服务的架构方法(SOA),发掘出“原子服务”(不可分解的细微的服务),再通过灵活的服务能力组合,提供支持各种业务服务的技术系统。其次,云平台必须要建个开放平台,以开放性和业务实现的敏捷性为根本目标。第三,云平台要采用水平扩展的架构设计,以保证平台业务支撑能力具备可伸缩性、可扩展性,并且可以根据业务发展调度私有云与公有云资源,避免投资浪费。
烽火通信战略市场部总工程师李铿:建设广电云平台需要在内容生产和管理、内容分发和适配两个方面引入云技术。节目收录要转码、加工、包装,然后发布,形成产品,它要储存、检索,还要拼装形成不同的业务。这就要用到云计算,使这个业务真正具有可扩展性。原来的内容分发网络(CDN)实际是专业性系统,全媒体应用中业务分发策略是不一样的,终端也很多样,从而带来适配问题,要求CDN必须是智能化的,这就要引入云计算以及资源虚拟化,包括计算虚拟化、存储虚拟化、网络虚拟化、管理虚拟化,这样才能支持内容生产管理和分发。
引入云技术需要做好几项工作:建立云处理机分布式计算架构,满足内容制作的海量服务;分布式分发和适配系统,满足内容的快速响应和对不同终端准确适配;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虚拟化,要合理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建设广电云平台,首先要建立云的业务中心,集成与兼容云化业务,有机结合云存储和智能分发体系,以高速光传输链路为支撑,这个高速光传输链路和以往不同,它引进了订制化网络,更加智能。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的可扩展性,提升对海量并发业务的可靠支撑,提升用户的体验。
记者:广电云平台可开展的主要业务及未来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东方有线总工程师办公室应用技术部副经理吴坚:4K(超高清)时代马上到来,4K电视应该集成更多的内容,可以是视频通信,可以是画面,可以是任何东西,就像电脑一样。电视不只是用户收看节目的一个介质,而是一个综合的信息展现平台。比如东方有线,我们的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总体运营思路是充分发挥NGB网络优势和网络用户优势,加大开放合作,实现业务、技术与服务形态创新,深度挖掘网络和用户价值,建立云视频服务平台,聚合更多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云、端、管、人的概念。对业务来说主要是基于云和端两个协同推进,实现开放平台介入。在云平台里,基于长尾理论数据结果来丰富云端内容,挖掘用户潜在价值。
我们的云平台一方面是给用户提供服务,对接社区、政府云平台,使业务从家庭向社区延伸。比如:和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对接,有效沟通市民家庭、医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精准化、高效安全的医疗信息为指导,向用户提供导引、导购服务。一方面提供医院信息查询服务,包括健康档案功能,用户可以在网上查到他以往的病历、病史情况;同时可以做远程挂号、远程诊断,包括视频通信终端,和医生做实时互动和咨询,这样极大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有了云以后可以很容易找到所有的用户,并基于云端采集的大数据分析结果实现个性化推荐。比如在用户看电视直播时,向其推荐感兴趣的内容,可以是节目也可以是广告、导购信息推介等。广电系统主要是做文化传播,有很多资源,比如喜剧团、音乐厅、交响乐团,里面很大一部分资源没法传达到用户手里,可以通过云端分布能力开发相应的云端应用,把这些应用聚合起来,通过传统的机顶盒终端、移动手机等终端向用户做有效传达。
歌华有线总工程师曾春:云平台整个基础设施、能力系统、应用开发商都有自身的特点,包括弹性、可扩展、标准化的能力复用、开放的应用开发平台等。这种开放架构为不同的合作伙伴提供了很好的云工具,不仅仅是运营商,新的应用开发者也可以通过云平台与用户之间搭起一个桥梁。未来很多应用都可以寄希望于云平台得到开发与实现。未来,广电云平台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平台首先能够扩大用户的覆盖量,在大的用户覆盖基础上,使不同运营商之间共享业务创新,扩大整个产业链。云平台承载的服务很多,有民生类、行业类、政务类的,也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服务。
记者:云平台能为广电带来哪些价值?
北京视博云科技副总经理吴君鸣:在云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无论广电还是电信运营商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随着运营周期拉长,机顶盒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在碎片化市场要引入增值业务非常难。只要一提到运营商市场大家都直摇头,因为接入的成本实在太高,要适配所有终端的工作量无法想象,而且周期要以年来计算。数量的庞大导致开展增值业务的艰难,整个终端计算能力也参差不齐,业务体验比较差。互联网最讲究的就是体验,而现在广电的网络体验做得并不好,无法主动融入到互联网架构中去。云平台的流化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它的核心是把整个应用挪到终端,把应用成本降下来。
云平台能实现新旧业务融合,除了传统的增值业务之外,它会对广电网络产业链产生极大的影响。第一,能盘活现有终端。通过流化方式可以把现有双向终端迅速地升级为智能终端,而且这种智能终端不只限于安卓(Android)系统,可以变成Windows终端,甚至变成未来很多人都看好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第二,它可以快速提升用户体验;第三,运营商可以非常方便地引入业务,流化具有快速迭代能力,它拥有的体系就是整个互联网体系;第四,不同于传统的终端业务部署,智能终端的破解现在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如何安全地管控这些业务,云平台是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第五,对于内容厂商来说,流化可以降低成本,把原来互联网上的工作无缝甚至不需要二次开发就搬到广电平台里来,这样不仅降低了运营商进入广电的门槛,也丰富了广电覆盖用户的渠道。
(本文中的采访对象均为中广格兰主办的“首届中国广电云计算大会”演讲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