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锁
【摘要】:党员忠诚文化是以对忠诚为核心,对党员在思想、行动、形象和影响等方面的约束力,具有凝聚性、引领性和可塑性。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需要科学管理理念统领,尊重实际,顺畅出入机制,注重需求机制调节,找准重点,加强监督机制。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要则是:党员对党忠诚与党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正比;综合运用惩戒和警示的手段;制度对接忠诚文化。
【关键词】:党的建设 共产党员 忠诚文化 培育
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一直是党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无数个党员树立对党忠诚的信念,必然会形成无坚不摧的忠诚文化,为党开启伟大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是长期性又有艰巨性的工程。在此,我们试图对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进行探索。
一、党员忠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1、党员忠诚文化的凝聚性。忠诚是最好的凝聚材料,能化解各类矛盾,消除不必要的消耗。马克斯.韦伯说过,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都必须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所谓的精神力量,对政党来说,实质上就是党员忠诚文化凝聚的力量。党员忠诚文化的凝聚性,着重表现为告诉广大党员应该相信什么。
2、党员忠诚文化的引领性。引领性亦是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体现,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员忠诚文化引领着具有觉悟的先进分子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勇拼搏。党员忠诚文化的引领性,着重表现为告诉广大党员应该怎么做。
3、党员忠诚文化的可塑性。可塑性亦为可改造性,改造广大党员不纯洁的意识,可塑性也称重塑性,塑造党员的价值取向、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使党员能更好的带领群众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党员忠诚文化的可塑性,着重表现为告诉广大党员应该怎样去影响更多的党员和群众。
党员忠诚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它成为党的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话题,同时也是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可缺少的主题。
二、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任重道远
党员忠诚文化经过岁月的沉淀,去除糟粕,保留精华。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一方面对共产党及其革命群众大开杀戒,用生与死对共产黨员忠诚进行考验,另一方面,国民党颁布《共产党人自首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心腹大患”。在敌人面前,有无数共产党员怀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视死如归,矢志不移。建国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涌现出一大批忠诚于党的事业,把青春献给党和祖国的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党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忠诚化为改革创新的动力,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党员忠诚文化呈现繁荣的同时也正在面临巨大的考验。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党员的忠诚度有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了不少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理想动摇精神懈怠;一些党员干部贪污腐化影响恶劣;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自断生路等等。
从党员个体来看,党员忠诚流失,党员没有坚定理念信念,谈不上具有坚强的毅力,不能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个人发展将受到限制;从党的建设来看,党员忠诚流失,党的先进性无法保证,党的执政能力会不断下降,党会面临灭亡的危机;从党的事业来看,党员忠诚流失,人心涣散,无凝聚力谋发展,党的事业会毁于一旦。所以,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党员忠诚文化。
三、党员忠诚文化的培育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
(一)尊重实际,畅通出入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党员最多的党,我们在为党员数量庞大自豪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在如何管理、如何优化党员结构和保证党员质量等问题思考。针对实际情况,对党员忠诚文化的科学管理离不开构建党员队伍新陈代谢机制,构筑扎实的入口机制和顺畅出口机制,根据各地方具体党员结构有选择的吸收先进分子加入共产党。
现在我们要有重点的顺畅出口机制,对那些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群众意见极大的党员必须开除出党,以免沾污党的名声。我们相信随着实践的继续深入,会有更多、更有效、更科学的管理办法在入口机制和出口机制中体现。
(二)健全激励,注重需求调节机制
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人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需要,是奠定提升党员忠诚度的党内和谐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也是党员忠诚文化培育的重要激励基础。
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提升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保证党员及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党员忠诚度才会显著上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不断夯实物质基础,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手解决人们生存、经济发展与环境遭受破坏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们由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转变等。
(三)找准重点,加强监督机制
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员忠诚的引领者、实践者,也是共产党员忠诚观科学管理的重点对象。领导干部言行举止更需要制度约束和规范,是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代表着党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掌握着公共资源的支配权。
我们认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的威望靠权势地位不行,靠能力、水平也不行,还要辅之以人格魅力,如果自身人格除了严重问题,轻者伤害自己,重者带坏队伍,当下,“腐败窝案”现象屡见不鲜,确实是值得重视的问题。科学管理党员领导干部的忠诚观,要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及其家属成员的不正常的举动,惩防并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的忠诚观发挥巨大的凝聚作用。
四、党员忠诚文化培育的要则
(一)党员对党忠诚与党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成正比
在党的忠诚教育中存在一种倾向,那就是要想成为优秀党员,那么就应该是为工作有病不去治、为党的事业过年不回家,牺牲了才是优秀党员,这种教育彻底把党性与人性对立起来,违背忠诚教育的基本规律,实践起来的收效不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体现和共产党执政好坏,直接体现在党员群众的生活水平上,越来越多的党员更关注党能否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得到大大的提高,,工资收入与购买力是否真的提升。因此,党员群众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获得党执政带来的巨大经济成果等为目的。
(二)惩戒和警示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惩罚带有威慑力,鞭策落后正是激发先进的重要法宝。惩罚的威慑力不仅仅在于惩罚的严厉性,还在于违背对党忠诚的党员要对其行为受到处罚的概率。如严惩贪污腐化分子,做到有岗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因此,我党建立永久追诉制度才能为打击对党不忠诚行为赢得宝贵的时间。
(三)忠诚文化需要制度对接
制度是根本,制度的一贯之的执行更是根本中的根本。邓小平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在保证制度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要学会创造性执行制度,因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文化层次参差不齐,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
[2]孙照红.论党员忠诚与党性化建设.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02)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