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娟
【摘要】:面部表情是人类传达感情的重要载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都可以通过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来。面部表情中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当眼神的交流和笑。然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面部表情所传达的具体信息都是有显著的差异的。这就要就我们必须了解这些差异,以便在人际交往中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面部表情;眼神接触;笑;交际
在人的肢体中面部是极具表现力的一部分。面部表情往往是人内心的情感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手段。一些简单的动作,如皱眉头、挑眉毛或微笑都可以向对方传达我们的感觉。PaulEkman和WallaceFriesen研究了一套系统,这套系统把人表达情绪的面部分为三个部分,区域一为眉毛和前额,区域二为眼睛、眼皮和鼻梁,区域三为脸颊、鼻子、嘴巴,上颚和下巴。这套系统被称作FacialAffectScoringTechnique(FAST)(面部影响得分技术),脸部的每个部分都可以为我们提供线索,用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当我们把情感与面部表情联系到一起的时候,文化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与面部表情之间的联系,有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些则由于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甚至有些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由于文化的流变也会显现出一定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交流时,如果不了解彼此文化间的差异和禁忌,就极有可能做出失礼的行为,所以了解这些不同,探究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都十分重要。
一、眼神的交流
人在交流中常常会使用眼神的交流,这种交流被称作目光语。著名语言学家RalphWaldoEmerson曾经讲过:“人类的眼神所能表达的思想至少与他的舌头传递的信息是一样多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眼睛接触的规则在不同文化中不尽相同,目光在不同国家的定位是不同的,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是有所差别的。
1、目光语言在中国
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伦理纲常以及中国人谦逊内敛特点的共同作用,使得目光的接触极其讲究。总体而言很少有目光的交流,即使有目光间的交流也要遵循“尊者可看卑者,卑者不可视尊者”的原则。所以在古代,人和人交谈时长者可以看着幼者,地位高的可以看着地位低的,而地位低的或年幼的一般只能低着头,极少直视另一方,如此一来,“俯首称臣”这类词就很容易理解了。此外,由于传统中国“男尊女卑”思想及其严重,男女交谈时女子是万万不能抬头看异性的眼睛的,甚至于许多未出阁女子根本就不被允许与异性男子交谈。
时至今日中国人逐渐从往日的尊卑观念中解放出来,彼此交流时目光的接触明显增多。交流时目光间的接触不再被当作失礼的行为,而是尊重,感兴趣,鼓励对方说下去的意思。但是,交流时还是要避免一直死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因为这样容易给人造成“挑衅、不还好意”的感觉,恰当的做法应是交流时目光看向对方的眼睛,时不时再转一下目光。在社交场合,无意与别人的目光相遇不要马上移开,应自然对视1~2秒,然后慢慢离开。
2、目光语在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大部分国家人民在交流时都要有目光的接触。只是由于地区、阶层、年龄、性别、种族等差别使得目光接触的程度有所不同。
日本人眼神交流的程度与中国相仿,要求谈话双方有目光的交流,但又不能一直死盯着对方的眼睛看。在日本,人们谈话时眼睛常常是要看着对方鼻子以下脖子以上的位置而不是盯着对方的眼睛。
在北美和西欧文化里面,眼神接触表示坦诚、没有什么隐瞒,所以大部分西方国家人交谈时喜欢对视。但也有一些禁忌,如: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凝视对方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因为这被当看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体里的非言语符号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注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
阿拉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注重热烈的眼神接触,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方的眼部活动,以此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阿拉伯人在交谈时,几乎从始至终盯着对方的眼睛。
二、笑
笑常常被当作开心、满意、幸福、快乐的标志,这种观念基本上被全世界的人接受。一般而言,笑的程度与开心的程度成正比。然而有些时候却非如此。比如:在中国古代,女子被规定笑不露齿才是合乎礼仪的,所以即使再开心也只能微微一笑,或者笑的时候要以帕掩面,受这种传统的影响,直到今天有些人依旧认为笑不露齿才是淑女风范。今天,有许多行业如空姐,她们被训练要一直面带微笑,笑时上下各露八颗牙齿,所以虽然她们示人的一直是一样的笑,但并不能代表她们一直开心。此外,笑还有冷笑,嘲笑,尴尬的笑,皮笑肉不笑等种类,也不代表开心快乐。如果一个中国学生上课迟到,正猫着腰偷偷往座位上溜时被老师看到了,他很可能会朝老是笑一下,这个笑不是开心,不是嘲笑,而是尴尬的抱歉的笑。
基本上中国人在大部分场合都可以显示出不同意义的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中国人的大笑容易引起西方人的负面反应。以下这段文字是来自一封信的节选,这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关于某些非语言姿势引起的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
“当一个美国人停放自行车的时候,一不小心自行车歪倒在地,他会对自己的笨拙感到非常尴尬。如果旁观的中国人开怀大笑,他就会非常生气,感觉自己受到了羞。我曾经在餐厅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一个外国人不小心碰掉了盘子,感觉很尴尬,旁观的中国人大笑,而使他感到更加愤怒。”
其实旁观的中国人并非在嘲笑他。这只是在传达一系列的信息:不要太当真,一笑而过就好了,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事情经常会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等等。然而,对于那些并未意识到这种态度的人,大笑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并加重他们的愤怒情绪。因此,在某种情况下微笑或大笑是否合适取决于我们的交流对象。如毫无原因地对着一个中国人微笑會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这仅仅是用来表示友好的一个方式。
同样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以笑迎宾,而美国的印第安族部常常在来客人时放声大哭以示欢迎。倘若一个不懂这些的中国人受到印第安人如此礼遇,会不会吓一跳?
三、结语
面部表情所代表的意义是其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经过长时间的相互交往所约定俗成的。不同的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具体的面部表情在各个文化中的理解也不同。这样的文化差异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使交际完全中断。因此,我们应了解、熟悉并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面部表情的确切含义,以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避免因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交际障碍,从而促进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参考文献:
[1]程同春.非语言交际与身势语[J].外语学刊,200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3]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王晴.非语言交际与文化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1997.
[5]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