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岚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西方历史上对于“真实再现”的追求,探讨了什么是再现?如何再现?两个问题,对艺术家艺术再现的方式方法和何为真实做了相关的阐述,说明了摄影照片不是真实再现的原因以及真实再现与当代的意义。
【关键词】:再现;真实;摄影;视错觉;
一、西方历史上对于“真实再现”的追求
西方古代世界把艺术的进步与技术的进步相等同。当时的艺术家认为模仿是艺术的基础,追溯对自然的似真描绘的过程,是绘画向完善进步的过程。艺术家在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作出的努力,特别是“短缩法”的发明,使他们的图像逐渐逼近可见世界并达到了极高的真实度。这种希望通过艺术征服现实的过程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在这段历史时期,人们习惯于首先以艺术再现是否准确来评价当代作品。而1839年,摄影术的诞生严重威胁到了绘画的地位,也使得这种以是否真实摹写自然作为依据的判断标准受到了挑战。
在19世纪60年代后半期,从当时还未命名的印象派开始,现代艺术家开始逐渐抛弃模仿和再现现实的传统,认为艺术家的感觉才是主题,不再需要别的存在物。艺术的发展开始趋向多元化,印象派着力于研究自然的光与色的表现,表现派开始探索对主观内在情感的表达,而立体派则沉迷于二维再现三维的探索……尽管如此,仍有部分藝术家仍未放弃对于真实再现的追求。以克洛斯和艾斯特斯的照相写实主义为例,这些艺术家希望通过绘画技艺的探索,突破摄像技术的真实程度,希望能比摄像术更加真实的再现自然。
二、真实的定义
本文中探讨的是否真实是指艺术作品对于自然的再现与艺术家或观者观察到的自然是否相似。
三、什么是再现?如何再现?
再现的英文原词是“representation”,前缀“re-”有“再次”的意思,即将经验过的事情用艺术手段如实地表现出来。它是以前经验过的事物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发生的。正如贡布里希所说:“再现应当‘是一种翻译,而不是一种抄录,是一种‘转换式的变调,而不是一种复写。关于如何再现,可以大概分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验过的事情要如何再现,即艺术再现的方法;再者是怎样如实地再现,也就是何为“真实”的问题。
首先,关于第一点——艺术家艺术再现的方式方法。作者F.C.艾尔[F.C.Ayer]在他的论文中写过有关的总结:“训练有素的画家学会大量图式,依照这些图式他可以在纸上迅速地画出一只动物、一只花或一所房屋的图式。这可以用作再现他的记忆图像的支点,然后他逐渐矫正这个图式,直到符合他要表达的东西为止。许多缺乏图式而能按照另一幅画画得很好的画家,不能够按照对象绘画。”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图式和矫正这个枯燥的心理学公式。艺术家在描绘某一处风景,或某一个人物时,会依照他已有的相关图式进行艺术创造,将这些图式进行矫正和结合,已适应此时的需要,在不断地修正后达到满意的状态。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两个艺术家即使画的是同一处风景,用的是同样的材料,他们的作品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从另一个例子也能说明图式对于艺术再现的重要性。在人体写生课上,掌握了详尽和全面的解剖知识的学生总是能画出比不了解相关知识的学生更正确的人体结构,即使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模特,处于完全相同的环境中。这也是因为了解解剖知识的学生掌握了与人体结构相关的图式,在写生的过程中加以运用。而缺乏相应的图式,则会造成面对母体时的表达困难。比如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举得一个例子,一些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被要求写生北京的老城楼,在没有摹本参考的情况下,他们显得无从下手。
用图像去描绘和再现可见世界,我们需要一个成熟的图式系统。再现和摹写自然不是立足于观看,而是立足于人类的心灵,出自我们对世界的反应,而非出自可见世界的本身。自然中包含着无尽的细节,一个眨眼,一丝光线的变化,头部一个微微的扭动,都会改变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图像。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图像只是一些跳动的光点,我们需要通过大脑的分析,才能得到最终看到的图像。
第二点,何为真实。关于这点的讨论,可以从BBC的纪录片《眼见真的为实?》(Isseeingbelieving?)开始。里面有两个经典的例子:第一个是关于颜色的视错觉,相同颜色(灰色)的方块,放置于不同的色彩环境中时,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颜色(绿色和黄色),第二个是关于面具的视错觉,当片中的白色面具旋转到凹进去的那一面时,我们看到的还是突出来的人像。这些例子充分的证明了我们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看到的事物会随着环境或者人们自身经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我们看到的通常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
探讨“真实”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艺术家在摹写事物时,达到的相对的真实。二是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认为的真实。
四、摄影照片是真实的吗?
探讨摄影照片是否真实必然要从摄影工具——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开始。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感光胶片相当于视网膜,较为相似的模仿了单只眼球观察事物时的成像原理。所以在摄影术刚出现时,当时的人们十分震惊于摄影照片的真实感。但是摄影照片所谓的真实建立于两个前提条件之上,一是人只有一只眼睛,二是人在观察事物时头部是纹丝不动的。这两个条件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摄影照片并不是真实的,这也是从未看过照片的原始部落的人认不出来摄影照片上的图像的原因。
那为何现代人能够准确地解读照片,甚至觉得照片和其所描绘的自然是极为相似的呢?这是因为现代社会是一个被摄影照片充斥的图像时代,现代人完全接受了照片就是真实的这一想法,习惯了解读照片,并能将照片与真实的自然联系起来。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人们还是能够察觉到摄影照片并不是那么的真实。比如在网上购物的时候,商家上传的图片一般都是单个商品的照片,单看照片无法判断大小,但如果买家是真实的看到实物,即使周围没有对比物,也能准确地判断商品的大小,这是因为人两只眼睛的共同作用,具体的原理不在此详细叙述。
五、真实再现与当代的意义
真实就如同康德笔下的“自在之物”和“物自体”,它就在那里,但是人们永远也琢磨不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使得艺术再现无限的接近真实,但是不可能完全的了解,明白和真实的再现,毕竟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并不是视网膜图像的简单呈现,而是加入了大脑的复杂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再现”至此在艺术界就被抛弃了,没有其存在的价值了,这就陷入了另外一种极端。其实再现和表现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每个艺术家所具有的图像系统和思考方式也可以被视为艺术家本身的主观情感。只要崇尚写实的艺术家不一味的追求对自然界完全的真实再现,崇尚表现的艺术家不埋头于对于自身情感的自说自话式的琢磨,绘画就不会在死胡同里面徘徊不出。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2]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3]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罗斯·狄更斯.现代艺术,怎么一回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