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施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2015-05-30 10:48刘龙生康立军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刚面积数学

刘龙生 康立军

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是针对封闭性教学提出的。开放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开放教学思想,促进个性体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代发展相融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基本的教学目标出发,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1.教师沉下去。

教师沉下去将学生托起来成为课题的主角。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转换角色,变教师为主的“独奏”为以学生为主的“伴奏”,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教学“9+n”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自学。算“9+2”时,学生自己完全能创造性地想出从2根小棒里拿出1根放到9根里面捆成一捆,再将一捆与剩下的1根合起来。算“9+3”时,学生从3根里取出1根与9根合起来捆成一捆,再将一捆与剩下的2根合起来。通过几次操作,学生渐渐地借助表象,概括出“凑十法”的计算法则,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跳跃。

教师沉下去,为学生架好“梯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自己发现知识,获取成功。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指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让学生利用学具,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长方形,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动手发现、探究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2.学生动起来。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发展能力。如在教学“步测”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课堂搬到课外,沿操场跑道量出一段50米长的距离,让学生利用这段距离测算自己的步长。这时学生兴趣盎然,急于尝试,在经过几次步测并求出自己的步长后,我又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步长测量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求知之情得到升华,探索之志得到激发。

3.个性显出来。

素质教育要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只有充分发展个性,学生才能迸发出自己的创造火花,增强创新意识。

如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时,例题是“一个商店进了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11元,一共卖了多少元”。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只有两种算法,即(1)11×12×5,先算出每箱卖多少元,再算5箱一共卖多少元; (2)11×(12×5),先算5箱有多少个热水瓶,再算一共可以卖多少元。但有一个学生却提出另一种算法:11×5×12,有的学生说这种解法虽然结果正确,但算理不通,不能算正确。到底正不正确呢?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耐心地鼓励这位学生大胆地说出解题思路。原来这位学生用了“假设法”,假设从每箱中拿出一个热水瓶,共5个,可卖55元,像这样可以拿12次,所以一共可以卖55×12=660(元),列出综合算式11×5×12=660(元)。他讲完后,大家茅塞顿开,这种解法完全正确,并非只是结果偶然的巧合。这个意想不到的新解法,正是这位同学思维个性张扬、创新思维的显现。

教师应该多一点耐心,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珍惜和爱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哪怕是稚嫩的,也要精心呵护。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飞扬在自主型的课堂中。

二、开放练习形式,促进素质内化

练习是巩固知识、促进素质内化的重要手段,练习的开放性主要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具有一定实践性、活动性、求异性、多样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形式,探索解答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开放性的练习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练习的实践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学目标,设计具有一定实践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数学实践中,在不断动手、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让学生每人制作一个火柴盒,并计算制作这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了解了火柴盒的构造;给解决问题架起了桥梁,然后通过观察、思考、相互讨论研究,得到了如下的解题思路:

(1)外壳四面抽盒的纸板面积加上内盒5个面的纸板面积; (2)求4个a面加3个b面再加2个c面的面积之和; (3)表面积(6个面)加上2个a面,再加上一个b面的面积之和。

练习的实践性,使学生在抽象的数学问题面前,通过操作实践,化抽象为直观,既解决了表面积问题,又解决了通风管问题,还解决了无盖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练习的生活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容易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教师把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把枯燥无味的数学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时效性。如在学习“行程问题”后,教师设计“小明和小刚同时从家到学校,小明每分钟走5O米,小刚每分钟走60米,经过15分钟,两人同时到校,问小明和小刚家相距多远”的练习题,同学们在解决问题时,得出两家和学校位置关系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小明家 学校 小刚家

两家相距: 50×15+60×15〓(50+60)×15=1650(米)

(2) 学校 小明家 小刚家

两家相距:60×15-50×15〓(60-50)×15=150(米)

(3) 学校

小明家 小刚家

两家相距小于1650米,大于150米。

通过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提高了创新学习的时效性。

3.练习的求异性。

这种练习是让学生对教材中某一知识点的形成进行再思考,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求异、求新,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学习了“梯形面积”后,让学生用不同于教材的方法,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于是有学生另辟蹊径,把一个梯形件剪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殊途同归,学生在进行求异性练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创造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4.练习的联想性。

其目的是要求学生在思考、解题的过程申,根据题目产生知识间的联想,从不同的角度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如学习了“比例”的知识后,可设计这样一道练习:某厂职工780人,已知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男女职工各有多少人?

做这道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对“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作出了“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男工人数与女工人数的比是5:8”、“男工人数与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13”等联想式理解。由于考虑角度不同,解法也就各不相同。

5.练习的多解性。

这种练习主要特点在于解题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大胆设想,寻求不同答案。

如:已知长方体木箱长1.2米,宽0.8米,高0.6米,它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中,没有说明长方体木箱是如何摆放的,所以不同的摆放形式可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开放,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做到教学思想开放,教学行为开放,方能有效地为学生创造新的空间,激发学生剑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小刚面积数学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求坐标
不足为奇
小刚的理想
为什么每月的天数不一样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