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玲
关于“特色”,词典上的解释是事物的特殊色彩和风格。有人将“特色学校”定义为,学校特殊性和个性在办学过程中的体现,也就是既有一般学校的共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它在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育管理、校园环境、学校设施等方面均区别于一般学校的独特个性。虹桥一小就是在以“自主教育”为核心的特色学校探索之路上,由被动发展到主动创建,经历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回顾我们一路走来的足迹,深深浅浅,清晰可见。
环境逼迫出的特色追求
这里的“环境”指学校内部一切客观物质存在和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并由此产生的文化意识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环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校风。
虹桥一小的前身是哈尔滨市虹桥学校的小学部。当时的虹桥学校是1997年成立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建校十几年的时间里,以其管理严格、风清气正的特点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声誉,尤其是中学部连续多年突出的中考成绩,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升学成绩这个硬指标让领导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中学部,对于小学部的要求很简单,教好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业成绩稳步提升,为中学输送优秀的学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小学越来越中学化,作息时间一致、活动形式一致、考试要求一致、质量分析一致,小学的老师逐渐变得“老成”了,小学的孩子安静规矩,缺少点应有的活泼。学校教师也渐渐变得只重视学业成绩,分分计较,上课只重结果,忽视教学过程的设计,缺乏对教法和学法的主动研究。
由于学校日益庞大,2012年8月政府决定中小学分设,哈尔滨市虹桥第一小学从此诞生。新一届领导班子在传承老虹桥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找到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因为长期从属于中学部,小学部从领导到教师普遍缺乏自主意识,因为之前,小学部很少与外界交流,接受上级部门检查或校际之间业务交流等,都是由中学部为代表进行。小学部闭门办学,在中学灿烂的光环之下小学部的领导和老师也乐得清闲。但是作为一所学校的主人,教师们缺少工作的主动性,缺少愿景,这样的集体怎么可能长足发展?这样一所学校怎能培养出能够在未来社会独立自主的人呢?
此时的虹桥一小急需为自己定位,老师、学生急需重树自信和个性,找回迷失的自己,可谓“不自主,无前途”。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自主教育”,同时组织学习专家有关论著,进行充分研讨论证,最终把“实现自主的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以人为本、以心育心、自主自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也应运而生。
困境激发出的特色管理
虹桥一小建校初期,在管理上仍采用原虹桥学校的模式,教学与德育两位主管领导各管一摊,主要是上传下达式的,以做好常规工作、保证安全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人数的增加,(2012年虹桥一小是近百名教师,2000多名在校生。2015年学校有教师100多名,3000多名在校生。)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和管理人员的缺乏,只能达到“维持”,却难以达到“发展”。加之个别领导的思想比较禁锢,缺少自主、创新的管理意识,致使管理水平达不到学校发展要求。而基层许多有能力、有才华的教师长期得不到发现和认可,导致教师对于学校的事情养成了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然态度。此时的虹桥一小缺少一种有效的管理机制把教师的自主意识重新激发出来。常言道管理之道在于选人用人,所以学校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重新审视和提炼,一方面加快管理队伍的充实与培养,另一方面在自主管理上大做文章。充分注重人性要素,注重发挥人的潜能,并对组织基层充分授权。采用“自主管理”模式,“自下而上”学年、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制,并建立个人和团队捆绑评价的评价机制。这样,不但解决了管理人员紧缺的问题,还激活了教师们主人翁的意识,使学校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底气。
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自主管理”理念,形成了“蛛网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项目负责制”。也就是把学校主要工作任务按7大项目进行管理,如,课程设置与校本开发、德育常规与德育活动、教学常规与教学活动、教师科研与培训、校园文化、校园安全、家校合作等。并把每个大项目又分出几个小项目专人负责,如,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又按主题项目分专人负责。谁是项目第一负责人,谁就是项目总指挥。校长作为“决策者”和“协调者”,直接对接项目负责人,减少了中间管理层,调动了所有人员工作的目的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管理效能。与此同时,大队部积极培养学生干部,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目前,我们的“值周班”制度,道德班长制度,雏鹰管理小队等,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意识和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和自主意识。
课程凸显出的特色重心
一所学校要想打造成为一所特色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重中之重。实现自主的教育,必须有教师自主的课程开发和学生自主的课程选择。因此,学校下大气力组织教师研发了课程体系,开设了二十几个供学生自主选修的校本课程。
(一)“双读+六艺+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
学校从特色课程规划入手,设计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的校本课程总体框架”,形成了“双读”“六艺”“实践活动”三大课程体系。 “双读”指国学经典诵读和美文诵读,滋养学生能独立的心灵,丰富学生能自主的头脑;“六艺”指琴、棋、书、画、体、技,供学生依趣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实践活动主要指学校以“五自”为依托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包括诸如节日课程、养成课程、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在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自信,迈向了自强,奔向了自主。其实,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也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自主”,首先为教师、学生和家长下发了调查表,了解教师课程开发方向和能力、学生兴趣以及家长需求;接着学校组织论证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否可行;然后学校下发自主课程选修单,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比如古筝、电子琴、舞蹈、版画、素描、篮球、足球、排球等课程都是基于教师专业特长由各学科组研究自主开发的,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多主体下的课程合作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使自主的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需求,我们又把家长请进来,依据他们的特长进行自主课程的开发,供学生选择。比如:家长为学生开设了消防知识、厨艺大师、快乐英语、我爱集邮、沙画等多项学生喜爱的课程。同时学校又与社区文化学校、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们自主的参与和课程的开发,以及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鞭策着老师们的自主成长。有些教师们主动合作,整合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如,美术与音乐教师合作整合而成的艺术欣赏课,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间合作的微课、慕课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自主选课提供了可能。
变化促生出的特色认同
虹桥一小建校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有计划、有管理、有监督。学校赋予全体教职工和广大家长权利,使他们广泛参与到学校特色建设的管理工作中,他们的个人能力、观点和建议得到了学校的充分重视,因此使得对特色学校的创建有了更广泛的基层支持。学校从楼廊建设到课程设置,从培训项目到课堂模式等各个方面都有教师和家长们的参与谋划。如在特色课程的创建中,一些班主任大胆尝试与本班家长合作开设出了“班本课程”,如五年一班的“小方寸 大世界”是由爱好集邮的家长为孩子们开设的课程;“保卫母亲河”是由热心环保事业的家长开设的课程。也正是这些有见地、有思想的老师和家长为我校在课程建设上提供了诸多启示,使学生在丰富的特色教学中获得了更多选择权、自主权,在教师的帮助下他们能够更准确地评价自己,管理自己,为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如,学校在开展“三步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过程中,在“新知探索”环节中鼓励学生进行对学、互学、合作学习,一些班级还开展了“我是小老师”活动,大胆放手引导学生上讲台。每日的“道德班长”为学生树立了礼仪学习的典范;学校的墙壁课程由学生小讲解员自主宣讲,引得同学们的驻足浏览和家长们啧啧称赞;学校的图书大集上,学生将自己的闲置图书拿到学校,在操场上自设摊位低价出售,持续一个下午的热闹场面让学生和家长们意犹未尽,该项活动得到了晨报、龙视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有了进步,而且学习品质、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许多家长在学校下发的“家长问卷调查”中表达了近乎相同的观点,“能够深刻感受到虹桥一小的变化,更加自主和谐;感受到孩子的变化,更加自信自觉”。至此,我们自主的教育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同,这为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维创建出的特色发展
经过近3年的实践与反思、不断的研究调适、阶段性的总结与回顾,我们对特色学校的创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虹桥一小建校时间短,其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是学校为了实现自我超越而有意识选择的错位发展战略,这样在认识催化下而形成的特色其特点是灵活性有余而稳定性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必须唤醒学校主体的自我意识,强化自我认同的动力,在我们强烈的特色意识引领下,形成从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以及专家等多主体参与的构建策略。通过校园文化、制度、课程等方面的完善,逐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课程多维度的立体建构、协同发展,从而构成学校文化的整体。并在已有文化的支撑之下,使虹桥一小的特色稳定发展,沿着既定轨道稳步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的创建,“坚持”比“创新”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我们紧紧围绕着人的自主发展来思考,就教师层面来说,我们要通过对教师队伍的多元创建,优化虹桥一小教师人力资源。其中既包括名师、骨干队伍的建设,还要注重对“能人”和“奇人”的知人善用。所谓能人是指在班级管理,在活动组织,在班主任工作技巧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是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群体,他们敬业有法,能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处理妥当,让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顺畅开展。这样的教师是学校的宝,对于这样的教师学校给尊重、给展示舞台。还有一些教师个性非常鲜明,在群体中显得与众不同,这样的人往往在一些需要创新工作时显示出他们的优势。我们称之为“奇人”。对于这样的教师我们不用一般的常规要求去框,在安排工作时尽量给他们自主的空间。
对于办学者来说,“多一双眼睛观察学校,就会看得更清楚和全面;多一个脑袋想学校,就会想得更客观和冷静;多一份力量办学校,就会办得更和谐与有效” 。虹桥一小除在课程建设与家长、社区和社会办学开展广泛合作外,还通过下发“金点子家长调查问卷”、开通家长热线、成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团队,开办家长学校等拓展家校沟通合作的空间和内容。正是这种开放式的办学,使得学校敢于放权、善于引领、勇于接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智慧与活力。
虹桥一小“自主”特色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深入,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不断长高长粗的同时,根深深地扎向泥土之下。教师身上体现出的自主阳光的特质,将随着这支队伍的不断成熟而优化。诚然,学校的特色项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中不断深化特色内涵,结合自身优势并将这些优势作为特色学校的生长点,向学校各个层面的工作进行辐射,才能切合实际地确立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特色学校的构建,还在于善于发现可促进学校发展进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善于捕捉、合理破解、科学利用,最终达到条条河流归大海,凸显特色。
特色学校创建的路还很长,虹桥一小也是在探索中前进。但至少我们知道,特色学校是可以创建的,是有其创建的方法和途径的,每一个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