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即他们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对初中学生更要多采用生动的形象思维教学方法,萌发他们的抽象思维。他们刚从小学过来,缺少生动的形象教学,会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来源于兴趣,而这种兴趣多数要靠教师来培养。教师语言的生动、教学方法的形象和趣味使学生增强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
下面筆者将多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谈一谈。
一、运用比较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比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恰当地组织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收到了较好效果。例如,在讲乘法公式前,让学生做两个练习题:9992=?5482-4522=? 学生费了好大功夫才算完,有的还不对。这时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用个简便方法做呢?”调动起学生兴趣,再讲乘法公式,而后让学生做上面两题,9992=(1000-1)2=…… 5482-4522=(548+542)(548-542)=…… 学生做得既轻松又愉快,这样通过比较,感到新知识的重要。
二、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不再偏重于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科学发展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现以一元二次方程为例:
1、在教学目标上,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具体做法是教学目标由教师“给出目标”转向“学生找出本节学习目标”。首先,由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学本节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清本节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并在自学过程中找出本节的属于自己的疑难之处。这样教师就由“关注知识”转向了“关注学生”,让学生在自己亲自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拥有自信,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以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教育观念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注重个性教育意识,整体性教育意识在这一点的运用上。首先了解学生的现状,在对学生做了综合的分析以后,把本班的学生按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类,同时把这节课学生应掌握的教材也做详细的分析,这两点结合起来,在上课的活动中做到了心中有数。有了这一底数,在上课的过程中就可以每个学生的特点去做有目的的提问、讨论。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以发现每个学生的价值,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从而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统一要求的现象,使每个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均有进步。
3、树立主体意识,把教师摆在裁判的位置上在本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中,首先以学生为中心创立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本节课的主体、主人,让学生自学找到本节的掌握目标从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提问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评定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通过同学们的共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权。
三、结合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好奇心还是很强的,新异感使他们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所以,可利用学生好奇心增强教学趣味性,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拿出硬纸做好的三角形教具,撕下两个角往另一个角上一拼便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以好奇眼光看着,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证明过程。
数学课免不了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如因式分解就是如此。开始学生看不到它的作用,不易唤起学生兴趣,这就要在教法上打主意,例如讲“十字相乘法”,在黑板上写出几个二次三项式,接着说明这些式子看起来很难分解,但我很快写出分解的结果。学生感到好奇,怎么这么快,老师记忆再好,这么多也记不住,接着请同学们乘法验算,确信正确,并启发学生在验算中找出规律,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用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讲一元一次方程时,可采用“猜你心中想的数”开始。师:请同学们想好一个数,经过加、减、乘、除等运算,把演算的过程和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中你想的数。看谁先想好。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生:一个数乘以5,减去6,加上15,再减去所想的数的2倍,结果得18。师很快说出:你想的数是3。
教师一连回答几个,都猜对了。这个简单的数学游戏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的欲望,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教师指出:奥秘就在一元一次方程里。这样引入,显得十分生动、有趣。
五、掌握规律,保持兴趣最佳状态
兴趣随时间、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学生对某一事物有所了解,又未彻底解决时,求知欲最强,而对某一问题经努力又得以独立解决时,兴趣最浓,一旦成功,心情最喜悦。做几何题的人,更有这样的体会。教师根据兴趣变化规律,提供适当条件,让学生尽情享受成功的喜悦。
数学内容的美妙,在于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数学的逻辑性,反映了人的思维能动作用,表现出思维发展的精确性和灵活性,引导学生探讨数学问题,就能使他们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享受探索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