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玉娟 张伟
【摘 要】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技术方面)三个方面分析高职高专院校课堂互动的因素,把握课堂互动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课堂互动 影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20-03
“课堂互动”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在教学主体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学效果,并直接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的行为。课堂互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经历了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的过程。总体来看,影响课堂互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技术方面)三方面研究分析高职高专院校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提出改善课堂互动的建议。
一、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课堂互动的因素
(一)教师因素
1.教师性别。教师的性别直接影响课堂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是课堂互动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研究者佐斌曾经在中小学做过教师性别对课堂教学互动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教师性别影响互动的类型;(2)相对于男教师的理性和知识互动, 女教师更多的使用感性互动;(3)课堂互动中,女教师的正能量交流多于男教师;(4)男教师更多的使用语言互动,而女教师的非语言(如眼神交流)互动要多于男教师,并且特别注重互动的双向性。教师的性别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阶段都影响着课堂互动的全过程。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性别比例存在缺陷,比例不科学。
再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固定的角色印象,即男女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将自己融入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男教师比较严厉,女教师通常比较和蔼可亲。这使得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这种模式在整个社会都存在,正如我们所说的“严父慈母”。所以教师一旦角色印象形成后,往往在自己的教学过程的环节如任务分工、信息反馈等方面变得僵化,不能客观地评价教学过程。
2.教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师生课堂互动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好坏。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直接影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知识能力、心理品质和行为的总和。教师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构成、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教学手段五个要素。其中,理论知识结构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职业道德是确保教师工作正确方向的行为准则,教育观念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育心理、教育思维以及对教育的观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素质的核心要素,教学手段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
第一,教师的理论知识构成是课堂互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包括个体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个体专业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经过系统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如法律、中文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具备的指导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以及组织协调课内外教学的实操能力;文化知识是上述两种知识之外的综合能力,影响课堂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如人们常说:想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储备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整合,只是照本宣科,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另外,如果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只是片面强调互动的频次和互动的形式,会导致课堂互动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剖析问题本质,也不能满足高校教学的要求。
第二,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课堂互动的内容和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课堂互动主要分为两种:以互动主体为标准,课堂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课堂互动内容为标准,可分为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和认知互动。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后,就不能合理地安排课堂互动的内容和形式,容易导致课堂互动不和谐。例如,容易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味“灌输”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致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出现;互动形式单一,你问我答的一对一互动,不能提升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互动内容仅仅局限于自己讲的某一门学科,无交叉学科知识融入等。
第三,教师个人魅力影响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魅力是教师的知识涵养、语言表达、肢体语言等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的学生对教师认可的程度,是教师在学生群体中的正面形象。教师的个人魅力越大,学生的认知度越高,课堂互动效果越好。
3.教师肢体语言。教师在课堂互动交往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语言讲授和肢体动作两种方式完成自己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很多教师重视语言讲授,忽略肢体语言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教师的肢体语言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二)学生因素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生的性别、学生自身的素质也是影响课堂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能否利用好学生的自身因素,取长补短,做到有的放矢,对课堂教学活动十分重要。
1.学生性别。学生的性别也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根据人类发展的规律以及男女在人的自我生产阶段的职能分配,男性一般情况下要比女性活跃;另一方面,根据“异性相吸,同性相排斥”的理论分析,女性老师在男生多的班级上课,课堂互动效果相对较好;在女生多的班级上课,课堂互动效果较差。但是,这种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异性的老师知识结构、教师道德、综合素质要相同。
2.学生素质。学生素质是影响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素质指以学生的天赋为基础,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学习而发展、形成的学生个体的综合认知能力。
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来看,高职高专学生基础知识、理论水平、思维拓展空间等相比较本科院校的学生偏弱。这使得一些来自本科院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略显无所适从,他们在本科院校授课的方法失效了。很多学生因为听不懂太深奥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技术因素
高职高专院校有部分教师仍然依赖传统教学手段和工具(黑板、粉笔、板书等),忽视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等)的作用。当然,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并不是不好,而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的需要和时代发展,通过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来提升课堂互动。
从教与学的关系上看,很容易形成一种教师单一讲授的模式,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让学生感觉出枯燥、无味,更严重的是学生缺少了一种对知识的新的认知工具。学生不能通过新媒体技术来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堂互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提升高职高专院校课堂互动效果的对策
为了改变课堂互动现状,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及效果,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学习平台,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对策。
(一)教师方面
1.突破性别角色印象。高校教师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公平的意识,决不能歧视学生的性别,尤其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学生的性别不同,就主观臆断女生做不了什么,男生做不了什么,更不能以此当作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标准,评价学生要以客观事实为准绳。
高校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性别在课堂互动中的作用。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必须合理利用性别因素安排整个互动流程。把第一印象摆正,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创设相互理解的课堂环境, 重视职业道德提升,积极弘扬正能量,发挥好性别因素的优势,保证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
2.提升教师素质。为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其次,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改正,保证课堂互动的有效进行。
3.学会运用肢体语言。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种微妙的情感交流方式,对课堂互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教师的肢体语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头部动作、眼神和手势。头部动作比较简单即点头和摇头,直观地向学生表达教师此时的态度。罗莎等人认为,眼神的交流是人类语言交流之外最重要的交流方式;课堂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因为老师的一个眼神关注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眼神交流在目前的课堂互动中变得很重要;卡尔沃的研究小组认为,课堂上师生之间使用手势交流会使课堂互动变得更简单、更直接、更有效。他们还指出:通过使用手势,学生可以告诉老师他们的课前预习和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使用手势调节、指导学生课的堂行为。肢体语言是师生课堂交流的重要方式,合理使用肢体语言能有效提高课堂互动质量。
(二)学生方面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内容要与学生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来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备学生,也就是了解学生。前期先进行摸底,详细掌握学生的整体素质,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有不定期地接受学生反馈的信息,把不适合的课堂互动方式加以改善;理论授课的时候要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多与实践相结合;最后就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上采取“教、学主体互换”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身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很少有人会关注学生性别对课堂互动、学习效果以及对教师性别的影响。同时,这也是一种矛盾。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其学科的设计,大部分是男女比例失调。如师范类、医护学校,女生较多;建筑、工程类男生较多,学校不可能按照性别招聘老师,这也与我们的法律相冲突。所以,了解学生性别构成,学校内部合理安排授课老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环境方面
要推动课堂互动,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是教师和学生一座桥梁,是存储和传播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媒体的使用会增添学生的感官和视觉的直观,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空间和参与互动的机会。
根据适用的场所不同,教育媒体可以分为课堂教育媒体和远程教育媒体。课堂教育媒体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手段已经被人熟知,即在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上使用的媒体类型如课件、随堂视频,等等。远程教育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型产物。远程教育是学习者以网络为平台,在教师的帮助下相对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体系。如网络课程、慕课等,相比课堂媒体教学,远程媒体教学互动更加复杂。
阿特金森的研究小组通过采用抽样调查、实地访谈和长期跟踪观察等方法研究远程多媒体教学互动。结果显示:从互动频率来看,师生之间互动频率最高,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次之,学习者与第三方互动的频率最小。互动内容主要涉及课堂组织、教学指导、跨学科与第三方进行对话等。同时,阿特金森的研究小组还指出,远程教育有益于提升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的效果,但是环境的创设比显著高于远程教育的相应互动得分。在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中可以重复还原特定场景的优势,与学生进行不定时的互动;利用网络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与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互动。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保证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效;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综上所述,教师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掌控者,学生是课堂互动的主体之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保障课堂互动教学的环境,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完成的创造性劳动。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创造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加强师生、生生、新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丰富、完善教学课堂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0(10)
[2]林崇德.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7-208
[3]韩琴,等.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6)
[4]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53
[5]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陈俊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汉为师范生教学“挑刺”:直指高校课堂缺少互动[N].楚天都市报,2007-11-15.
[7]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任云霞.关于大学生课堂互动的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一般课题(2012LSZ042)
【作者简介】蒋玉娟(1965- ),女,广西灌阳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