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的构建探索

2015-05-30 10:48莫秋树梁慧卿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莫秋树 梁慧卿

【摘 要】分析高校贫困资助的“依赖型”单一经济资助模式现状,针对高校贫困生实际存在的困难,提出合理构建高校贫困资助的“自立型”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模式 能力资助 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3-02

近年来,高校内贫困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对贫困资助研究的逐渐深入和细化,针对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单一经济资助”向“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倾斜。因此,在探索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与开发”为主心骨、经济及其他资助手段为辅助梁的立体式资助模式,真正做到“资助”和“育人”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高校贫困资助的“依赖型”单一经济资助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分摊制度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对越来越多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压力,加之地区收入差异、经济危机影响等外在因素,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日渐凸显,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并做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此积极响应配合,以“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奖、助、补、减、缓、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为现行较为普遍的资助模式。这一资助模式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然而,这样以经济资助为核心的资助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局限性上表现为:经济资助主要是针对贫困生的物质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贫困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他们也渴望能得到精神上、心理上的帮扶和支持,这些需求仅靠给予经济上、物质上的资助是无法满足的。另外受限于资助经费额度和资助政策的辐射面,经济资助也很难切实全面的帮助到每一个有需要的贫困生。

另一方面,在不利影响上表现为: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容易让贫困生产生“资助等于给钱”的错误判断,把国家和学校给予他们的资助做了狭隘的定位,一是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被动地等着国家和学校把钱发到自己手里暂时贴补学杂费或生活费,用完了又再等下一次的资助,而没有主动思考如何改善。在长期而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运作下,“等、靠、要”成为贫困生的“惯性准则”,不少贫困生把拿钱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感恩回馈意识淡薄,只想伸手索取而不愿有所回报。二是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把侧重点放诸解决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而没有针对贫困生的能力培养和个人发展的相应措施,并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资助工作者意识到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发展和贫困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阶段,构建“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能力资助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并成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

二、高校贫困生实际存在的困难

目前,各方对于贫困生的关注大多仍聚集在“能否承担受教育费用”的经济困难上,使得当前的资助模式主要还是将关注点放在经济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就能够基本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但实际上贫困生的困难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困难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主观情绪受客观事实影响,容易心理敏感、承受能力较弱,带有自卑、孤僻、抑郁、偏执等消极情绪,加上大学生多为在校集体生活,同学相处之中容易有攀比心作祟,使贫困生在对比当中心态受到负面影响,有的出于自卑心理对同学和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自闭的心理症状;有的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但又出于自尊心和戒备心而不愿被他人同情,不肯接受帮助;有的认为自己家境窘迫进而产生自己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想法,等等。这些消极心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加剧恶化,甚至埋下危险隐患。

(二)学习困难

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就业、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基础,大多数贫困生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以发奋学习为自己改变命运、改善家庭情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的学习起点往往低于其他同学,导致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进入大学后出现难以适应、学习跟不上的现象,这对部分贫困生的心态又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产生消极逃避、厌学弃学的极端后果。

(三)能力、素质困难

贫困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课余时间都要通过打工、兼职等方式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其他同龄人在假期外出游玩或培养兴趣特长的时候,贫困生却在跟父母一起务农劳作或自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没有时间更没有金钱培养学习以外的特长或素质能力,因此,贫困生群体在综合素质能力和爱好特长发展等方面大都处于劣势,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较差,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只懂专业知识而没有额外特长等。这些“非专业弱势”也是限制贫困生日后求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校贫困资助的“自立型”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合理构建

(一)全面宣扬和确立“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能力资助理念,优化资助模式

要实现从“依赖型”资助模式向“自立型”资助模式的转化,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长期以来的“资助等于给钱”的固有观念,要让各方意识到贫困生资助不仅仅是经济援助,同时也包含有能力援助、精神援助等成分。“资助育人”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无论是资助者还是被资助者,都应该意识到高校的贫困资助既要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也要帮扶贫困生的能力发展。

同时,应当正确认识到构建能力资助模式并不是指摈弃经济资助模式,而是要整合现行“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奖、助、补、减、缓、勤”系列经济资助体系,以此作为贫困资助工作的坚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熏陶、道德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充实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实现“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优化。

(二)经济扶助与能力开发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一者体现在经济和物质上的“贫”,二者则是体现在心理、学业、能力和素质上的“困”,因此资助工作的开展也要同时从这两方面着手考虑,只有做到“资助”和“育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才能建立健全周密且有效的资助模式。

1.建立心理援助体系: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所获得的资助。

2.开展素质能力培训:在实行贷款、奖助、勤工俭学等经济资助的同时,也搭配推行适当的能力、技能培养,如举办针对贫困生的免费的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礼仪指导或其他实用技能培训,以解决贫困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金钱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困难。

3.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贫困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参观见习、志愿者活动的各类机会,锻炼他们交际、适应、表达和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专业所学的各项技能。

(三)建立综合培养机制

1.能力培训多样化。针对贫困生自身无力承担能力、特长培训成本的困难,为贫困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质能力培训,或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指导训练,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2.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在就业上也相对处于弱势,应加强对贫困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未来发展目标,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并为他们能力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向性。

3.开拓更多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校内校外勤工俭学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既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报酬改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锻炼能力、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渠道。同时参与实践,也能帮助贫困生增加阅历,全面的自立和成长。

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培养机制,涵盖物质帮扶、心理指导、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只有让贫困生从思想到实力、从内涵到外在都有所提升、有所发展,才能塑造其自信自强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再只是单一依赖外界经济资助,从而实现自我帮扶、自我解困。

【参考文献】

[1]黄茂坤,陈婷婷.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1)

[2]韩燕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 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

[3]吴迅.浅谈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力式”资助模式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4(1)

[4]薛深.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立体化模式构建[J].学术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重点课题(2013ZZ004)

【作者简介】莫秋树(1979- ),男,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教育。

(责编 何田田)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理论与实践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贫困大学生“精神资助”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完善对策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高校贫困生消费能力与消费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