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学生思想活跃、关心国内外形势、有较强的自主性等特点,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贴近学生实际,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常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04-02
当前,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高校也面临着多元文化和各种思潮的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履行好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把在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工作重心,积极开辟各种渠道和路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深入课堂、深入教材、深入学生头脑。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始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指导思想,在学生当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我们还应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多种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政治辨别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避免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侵蚀,用正确的理想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
(二)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支柱。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得到了家庭的宠爱,“90后”的大学生正是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物质成就的一代,由于家庭物质条件的改善,不少大学生往往缺乏对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坚忍不拔、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真切的感受,对艰辛的探索往往会浅尝辄止,面对遭遇的困难和挫折缺乏乐观进取的精神,高校应围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支柱,在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中不断砥砺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品质,从而促使他们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下,促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也会对高校产生影响,学生在受到多元文化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的同时,自身也承受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并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适应社会需求,获得安身立命的就业岗位的想法也促使学生对价值观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面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呈现出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实用主义的倾向,他们在痛恨社会丑恶现象的同时,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上会采用灵活变通的方式,对社会上“潜规则”现象往往持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当中这些矛盾的思想和价值观,高校党组织应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使他们对是非美丑有较强的识别力。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正面教育为主,注重规模化和集体参与性,意识形态的教育常常以灌输的方式进行,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由过去相对统一的价值观向个体差异化方面发展,加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对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在心理上有排斥感,因此在教育中应积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运用多种教育载体,开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通过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深入学生头脑,成为大学生的人生信仰和行动指南。
(一)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向大学生宣讲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辩论等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通过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充分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从而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运用校园文化设施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各种活动的统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和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题、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这一意见为高校如何开展好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沃土,高校中开展的学术讲座、主题征文、演讲、影视作品赏析、手机短信竞赛等一系列活动,都能起到弘扬学校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能培养理想信念、意志品质、感恩意识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同时通过宣传模范人物的事迹,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学生管理等思想教育队伍的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高校应高度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学校可以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安排任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或邀请专家到校举办学术讲座的形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说服力和感召力,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支队伍是辅导员队伍,应关注辅导员队伍的成长,引导他们积极转变角色,增强自身的职业技能,适应岗位要求,提升业务能力,在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中能对大学生一视同仁,在思想引领方面下工夫,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诤友,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为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习的榜样。
(四)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和交际工具,他们借助网络了解国内外形势、查阅信息、与人交流。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大学生在享受获取信息的便利性的同时,也享有较宽松的言论自由度;网络既可以为自己答疑解惑,也可能接触到网络传播的不良信息。因此,高校应把网络作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认真做好校园网站的建设和对大学生上网的引导,使大学生学会用网络学习党的理论,了解当前的国内外形势,而不是借助网络的匿名性浏览和散布不良信息。
同时,高校还应充分掌握网络媒体的话语权,通过建设红色网站、提供学习资源、发布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的方式,加强网络环境建设,引导学生遵守法律规范和互联网管理的有关规定,理性表达个人诉求,不传谣信谣;同时,学校应积极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在内容建设和增强吸引力方面下工夫,如学校引导学生不浏览不良网站和信息,积极传递正能量。
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学生班级QQ群、微信群的建设和引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矛盾化解工作,始终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弘扬正能量。
(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国情及革命传统教育。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来进行灌输,要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才能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和节假日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双手亲身感触,来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践行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
同时,还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参加义务献血、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参加义务支教活动等,这些志愿活动的开展,能更好地了解民生,接地气,使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亲身体会,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更加重视中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契合岗位需求,将专业技能等级与职业标准对接,大学生在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的过程。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大学生学技练功的热情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总之,高校应根据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当中,使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与时俱进,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郑洁.韩凯丽.网络文化霸权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及其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2]李贵荣.关于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于钟凌(1972- ),广西临桂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
(责编 吴 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