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梅 马冬
[摘 要]作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语音变异一直是比较直观的变异体现。本文从语音变异的谐音变异形式入手,从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语码混合谐音以及方言谐音这四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语音变异带来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语音;语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H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5 — 0127 — 02
一、流行语
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语的推陈出新一直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并折射出一定的时代特点。作为语言输出的一部分,新词语的推广传播往往要经历一个检验的过程。由于流行性就是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所以流行语的发展前途只能有两种:或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或是被接纳,即进入一般词汇。流行语是一种动态现象,产生、消失或被接纳都有一个过程。一般来说,流行语的“流行”过程是比较短暂的,或者说短暂性是流行语时间性的一个特点。同时,流行语的使用频率比一般词语要高,是一段时间内群众喜欢用的。流行语的高频性是在跨越一定地域性的基础上,在社会方言的层面上具有的高频性。
二、语言变异概述
语言变异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语言学家William Labov提出的,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核心理论。语言的变化离不开语境的变迁,语域的转移,更离不开语言系统自身复杂的构成因素。因此,拉波夫的语言变异理论否定了语言系统同质说,强调语言的有序异质性,即语言系统不是一种统一的“质”,而是由若干不同的“质”共同构成的。这种“质”是从语言系统的属性和功能的角度上对语言性质的一种认定,是语言变体的一种成分体现。
语言变异是一种偏离语言常规(linguistic norms)的语言形式。当言语交际中语言的表达效果比较突显时,这一语言形式可以更好地满足比较复杂特殊的语用要求,所以语言变异的应用领域从文学作品到广告用语再到日益更新的网络语言,这些在强调突出的语用效果的领域中尤为广泛。近些年来,由于网络通信服务的快速提升,人们信息交流的平台也在不断的扩大,从早期的贴吧交流到腾讯QQ交流,从博客交流到微博交流,从静态文字交流到动态图片交流,从无声交流到随处可喊话的语音交流,从电脑媒介交流到手机媒介交流,甚至现如今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主要渠道的微信交流,这些交际的场合和方式的变化总是在给予语言更广阔的变化空间,让常规中无法达到突出语用目的的语言在交际中进行变化并重塑自我的特征,产生变异。
国外对于语言变异研究的起步时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J.Schmidt 提出的“波浪理论”,为后来的语言变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国内的语言变异研究起步较晚,是借鉴20世纪60年代后期拉波夫(W·Labov)、米尔罗伊(J·L·Milroy)、特鲁吉尔(P·Trudgill)等西方学者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的指导思想,并再深入解读西方的变异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对语言变异理论的丰富。
三、流行语语音变异的表现形式及语用效果
网络流行语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发音、词汇的选择、语义的转换、语法的运用、句法的构成等方面。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音义相互结合的符号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异字音相近,异音字相近等现象凸显了语言的复杂性和灵活性。作为语言的外在表现,语音的变化在人的听感上产生的效果有很大的不同,语言交际中,人们也是常常利用这一特点,在语言的发音上创造性地采用一些有效的变异手段,使表达的内容巧妙的传递出去。谐音变异就是语音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
谐音变异也称作语音造词,是指用语音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符号来指代常规语言中所指的具体含义。这里描述的和常规语言中所指事物的语言的發音相近或相同的语音形式即是语音变异的具体形式。网络流行语语音变异中的谐音类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汉字谐音,字母谐音,数字谐音,语码混合谐音,方言谐音。
1.汉字谐音
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了网民交流的零距离沟通,汉字的语音表达就愈显多样化趋势。汉字谐音主要是借助与汉字A的发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B来表达原始词汇A的含义的一种变异形式,而这种谐音变异的表达效果有时给人带来的是语音上的创新变换,有时是想要创造语用表达上更形象,更生动,更有代表意义的表达效果。例如,在网络交流中,表达喜欢之意时,网民们常摒弃规范语言中的喜欢一词,而是选择语音上和其有着近似发音的“稀饭”,在这个谐音词汇上,“稀饭”一词的原始意义已荡然无存,作为谐音变异形式的“稀饭”一词仅仅取其近似的发音作为原始词汇“喜欢”的替代形式。这种偏离原始词汇的替代词汇恰巧因为这种偏离结果让语音的谐音效果有了全面的凸显,让网民们被这种创新所折服。再如网络流行语“美眉”一词,该词实为“妹妹”一词的谐音,但并非单纯的指兄弟姐妹中的妹妹之意,而是兴起于广东一带意指“漂亮妹妹”或“漂亮美女”的简称。在网络流行语中“美眉”作为“妹妹”一词的谐音变异形式不仅更准确的标识了“妹妹”一词表示“漂亮女孩”之意时的地域性发音,而且还巧妙传达了漂亮女孩的释义,有着一词双效的语用效果。这是因为“美眉”中“眉”字的选取恰巧与《太清神鉴》中“眉者,媚也”的表达相吻合。《太清神鉴》中谈到眉为两目之翠盖,一面之仪表,是谓木之英华,是主贤愚之辩。可见眉毛不仅是鉴定一个人容貌的重要标准,还是分辨一个人智商、情商、思想等的标尺。故“美眉”一词的使用不仅让网民们交流时看到了词汇的原始词义,也让大家瞬间顿悟了此词的形象意会。
除此之外,有些网络流行语既存在谐音变异的现象,又存在语义上的别解。如“呕像”、“菌男”、“霉女”,这三个词都和原始词汇“偶像”、“俊男”、“美女”有着相近或相同的发音,是语音变异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这三个词的真实含义却和原始词汇的含义有着很大的不同,“呕像”代表的是“呕吐的对象”,“菌男”、“霉女”也是原始词汇“俊男”、“美女”的反讽对象。这些谐音变异的词汇因为其在语义上的出奇表达,让网民们突出体会到了幽默、风趣的语用效果。
2.数字谐音
在语言交流中,数字的表达要比汉字简便、快捷的多,因此在网络交流中为了提高一定的交际效率,更快的传递要表达的内容,大量的数字谐音现象应运而生。数字谐音也被称之为语音临摹,在网络交际中是语言文字的一种代用方式。由于数字的文字输入效率远远高于汉字输入,因此具有与汉字相近发音的数字就常被组合起来表达与之相近的汉字含义,例如,数字“3”和“4”有着与汉字“生”和“世”相近的发音,所以“1314”就被人们提炼出来用作“一生一世”的数字谐音表达。但是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网络交流方式的多样化,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也已经慢慢开始淡出人们的交流活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的交流方式,比如,现在随处可见的手机微信语音聊天。可以说,网络流行语数字谐音的高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这种网络谐音用语的直观性、简便性、通俗性、幽默性还是让我们的网络交流平台增添了不少的动态表达效果。
3.语码混合谐音
网络流行语中语码混合谐音的构成方式比较复杂,有数字与字母混合,数字和汉字混合,字母和汉字混合等。这种语码混合的谐音方式往往以混合语码形式当中的一种语码的谐音去配合另外一种语码形式的发音。例如,英文单词“thanks”在网络流行语中常被写成混合语码“3ks”的近似音形式,以“3”的数字发音代替英语音标中/θ?? /的语音。虽然构词形式上有悖于传统的拼写方式,但正是这种创新让人们在语言的输入上又有了一种自我身份的表现,凸显了使用者在交流中语言创新意识的认同。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8行”(不行),“==我”(等等我),“+油”(加油),“P9”(啤酒)等,这些语码混合谐音的表达形式不仅在构成上有了创新,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混合语码谐音的运用还能添加一定的幽默效果,活跃交流的气氛,虽然不是直接的F2F(“Face to Face”的網络用语缩略形式),但却能达到相同的交际效果。
4.方言词语谐音
网络的连接使不同地域人们的零距离交流变为现实,在方便的交流之余也让语言的区域性特点及表达方式更直接地显露于网络中来。在汉语中,语言的区域性差异很大,网络的互通让原本远距离的交流者有了相互沟通了解的机会,也让不同区域的语言有了大融合的空间。网民们常常互通有无,模仿彼此区域性语言中比较有特点的汉字发音,作为网络语言交际中一种拉近距离的调侃方式,久而久之,应用频率较高的模拟词语谐音方式就会更加广泛的流传,成为人们网络交流中的高频词汇。比如说“男银、女银”就是模仿东北方言中“人”的地域性发音而来。“虾米”是闽南语中“什么”的谐音,正字为“啥物”,由于此区域性语言“什么”发音与标准汉语表达中“虾米”的发音极为相近却没有任何的语义相关性,让人们使用时增加了很大的趣味性,受到网民们的追捧,甚至也有了自己的词组或语句形式,如“做虾米”(做什么),“为虾米“(为什么),成为了网络交流中时尚的问候用语。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形式有着很大的创新性和幽默性,这种特性的价值让人们在虚拟空间的交流中有了更多的动态享受,创造了丰富的交际情境,让语言表达的语用效果有了更好的彰显。
〔参 考 文 献〕
〔1〕 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 安志伟. 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2.
〔3〕 马冬.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曹进. 网络语言传播导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5〕 蓝卡佳.手机短消息语言的语法变异与语用效果〔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6〕 汤玫英. 网络语言新探 〔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蔡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