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成为学生乐不思归的成长家园

2015-05-30 10:48何金生
开心素质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校本教材语文

江西省宁都县课改工作经过“示范学校”的先行探索,“动员大会”的全面部署,“实施方案”的规范引导,“流动现场会”的阶段总结与进一步推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空前规模的大培训,四届“校长论坛”的深入研讨,特别是各学校从校长到行政层到教师层的不断学习,反复论证,精心设计,全力实践,锐意创新,不断修正、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景象,取得了相当成效,已基本完成课堂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初步建立起了与各校实际相适应的课堂新模式,部分学校已经率先进入到变革教学内容,改造、整合、优化部审教材,开发校本教材,充实课堂内涵,丰富学生学校生活,激发热情与兴趣,培养个性和特长,让学校成为学生乐不思归的成长家园,向课堂、向学校要成绩、要效率、要素质、要成长的新阶段。为了及时总结经验,引导课改健康、深入发展,给其他学校顺利进入此环节做好示范,3月10日,教育局陈副局长带领教研室相关人员,在宁都第三小学和实验小学分别进行了为期半天的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遵循规律,思想先行

人的成长和植物的生长一样,有着其自身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任何类似激素催长、拔苗助长的做法都将影响其正常生长,使之畸形,结出苦果,甚至枯萎死亡。但在当下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人们又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在较长时期内,即使主要功能在于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开启智力,蕴养正见的幼儿园也在比拼谁能多背诵几首古诗词,多认识几个方块字或者ABC,多算几道算术题;基础教育各学段就更是唯分数马首是瞻,软磨硬泡,加班加点,机械重复……于是,很多学生的思维僵化了,灵性被磨灭了,“胃口”败坏了,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只感觉到学习带来的折磨与疲惫、恐惧与伤害,辍学率连年上升,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重新回到“顺人性,教人伦,让学生终身受益”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常识上来,从学生个性、兴趣和爱好出发,让学生向往、留恋学校的学习生活,既留住学生的身,又留住学生的心,使其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在享受学习快乐的过程中习得知识,提升能力,涵养素质,回归教育教学本真。这不可能一步到位,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变革课堂形式与结构,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中自主、合作、探究,享受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1)课堂形式是由课程内容决定的,任何试图毕其功于课堂形式与结构变革的做法都是十分幼稚的。倘若没有相应教学内容的改造、整合、优化与之匹配,则课堂新形式带来的新鲜感难以持久,随着程式化新形式的反复呈现,学生极易心理疲劳,兴趣将逐渐退减。(2)学生的成长需求是立体多维的,虽然部审教材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其人才素养作了全面规划、考量,但倘若局限于此,甚至视为金科玉律,那么,即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造、整合、优化,也将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与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部审教材进行改造、整合、优化,在使之校本化的同时,必须立足校情,开发出学生乐于接受,并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校本课程,且基于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纳入课表,进入课堂,让每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学到基本知识,形成、发展个性化的特长,最终提高综合素养。因此,在基本完成课堂形式与结构的变革、初步建立起与各校实际相适应的课堂新模式的前提下,进入到变革教学内容,改造、整合、优化部审教材,开发、实施校本教材的新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可持续学习、终身发展奠基的评价形式予以固定,让教育教学步入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宁都三小和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建设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进行的。

二、精心规划,统筹安排

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领导小组,下设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培训、管理、评价等工作的课改办;制定有“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实施目标(总体目标、学生目标、教师目标、学校发展目标)、实施原则、组织机构、课程内容(通识类、特色类)、课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做出规范,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有序推进,逐步扩展

(一)部审教材的改造、整合、优化。导学案的编写或借鉴使用,就是这一工作的集中体现,也是各所学校不约而同的切入口,并且都不同程度上已经或继续在实施。在此基础上,三小依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在语文学科上先行探索。

1.改造、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在原来单纯的语文教材基础上,增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和经典诵读,扩展为三大块,每节课将三大块内容按照相应主题加以改造、整合、优化。

2.调整、扩展教学时间。教学时间由语文课堂的单一时间扩展到晨读、课间读、午读,共四个时间段。

3.创建教学模式。围绕“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构建了:(1)单元导读课,(2)整体识字学词课,(3)精品阅读课,(4)以文带文课,(5)读写联动课,(6)群文阅读课。

4.配以四级教研,破解实验热点、难点。(1)“问题教研”:把日常巡课中发现的共性问题作为教研内容,以课例研究、专题研讨等方式破解;(2)课型教研:组织课改先锋潜心探索,以磨课、观课、议课,形成课型,供全体教师“临帖”;(3)“师徒教研”:基于师徒结对基础,随时随地,按需而研;(4)“沙龙教研”:将日常巡课中发现的好做法确定为专题,开设论坛。

5.营造阅读氛围。设立开放书吧,创建“宁都回廊”,开放阅览室,规划文化长廊;开设跳蚤书市、读书节,评选“阅读达人”;运用“星卡”评价等。

实验小学则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和智慧,在课时作业上进行精选精编,印制符合校情、学情的课时作业,计有《语文一课一练》《数学一课一练》《数学经典考题》《数学周周清》等,且已编写出文字教材,既保证教学效率,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两所学校均既开设有通识类校本课程,又开设有特色类校本课程。

就通识类校本课程来说,三小已编写成文字教材,包括:1.走好每天的路(走线入校规则与评价,走好上学的路);2.走好智慧的路(行走在中国文化前进的路上,行走在客家文化传承的路上,行走在“雅行”之路上,行走在“情智”教育探索之路上,行走在人类创新发展之路上);3.走好人生的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养成规则意识,走好每一步走出辉煌人生路),计划每两周开设一节专题课,由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实施。实验小学的此类课程已开发成视频教程,利用开学第一周时间,边看视频边讨论,边强化训练(表演),再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比赛,最后进行小结,并要求在今后的每一天中贯彻落实。

就特色类校本课程来说,三小选取了17个班级,利用原先的综合实践、体育内堂、音乐、信息技术、美术、科学等课时,每周安排2—3课时,开设了国学经典、礼仪、健美操、英语口语、剪纸、傣族舞、科技制作、速算、红色旅游(剧场)、采茶戏、武术、书法等12个校本课程,并且每门课程均由负责实施的教师利用寒假时间编写出文字教材,目前正在实施中。实验小学自2013年9月建校伊始,就以学生为主,兼顾教师特长,致力于《多彩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至目前已开设了38个校本课程,共有书法、音乐、女红、棋类、体育、美术、阅读、民俗经典等八大类。其中书法有硬笔、毛笔书法,音乐有器乐(二胡、琵琶、竖笛、电子琴)、合唱、舞蹈之别,女红分中国结、十字绣、丝网花、剪纸等项,棋类含围棋、象棋、跳棋、五子棋,体育包括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花毽,美术有电脑绘画、泥塑、杂粮手贴、油画,阅读与写作有快乐作文、快乐书吧、故事会、英语阅读等,民俗经典有唢呐、国学、腰鼓、扇子舞等。近期,该校正在开发以劳动技术为载体的校本课程——快乐菜地,而且《经典诵读》《国学启蒙》《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学》《每周一歌明一理》已编写出文字教材,泥塑、十字绣、丝网花制作、棋类启蒙、国学启蒙、儿童腰鼓等还开发出了视频教程。与三小不同的是,实施小学每个校本课程的学习者均为全校各班该项目的兴趣爱好者,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与喜好。学习时间集中在周二和周四下午的第二节课,上课时,全校所有学生全部打乱原来的行政班级,进入校本课程教室,保证每个学生至少能有一项特长爱好。

四、初见成效,大有可为

首先,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了依托,并正在形成之中。小学阶段虽然需要学习一定的学科知识,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我们曾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精力都集中在死磕学科知识上,忽略了这两个习惯的养成,或者说,虽有这方面的要求,却只是空洞的说教,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示范,结果两个习惯都没有有效养成。现在两所学校开发出了相应的校本课程教材,并有专门课时予以学习,两个习惯的养成有了依托,假以平日的评价矫正、维护,定能显现出良好效果。

其次,学校成了学生舍不得离开的地方。对部审教材的改造、整合、优化而成的学科学习,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且每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当堂完成作业,周周清也能较为轻松完成,学习能有成就感,很多学生都盼望着下一堂课的来临,以便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前置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校本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习得了一技之长,纷纷利用点滴时间练习、制作作品,展示才能,交流经验,或利用学校的开放书吧,潜心阅读,不断练笔,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之中享受快乐,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五、提高认识,不断完善

(一)教化人文,蕴养正见。人之初生,只有动物性,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经过教育,懂得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人伦,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文化的。文化是人文教化,其核心是孝亲尊师。父母给了我们肉体的生命,教师给了我们精神的生命,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教技能,那么人和动物就没有区别;如果只是教技能而不教人伦,也就没有必要办教育。

如何进行人文教化呢?就是要顺乎人性,即遵循人的生理和精神成长的规律,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基本人伦。对此,古人有很透彻的认识:

幼儿养性:零岁至三岁前,心无分别,尘垢未染,真如湛然,性德纯正,心如明镜,朗摄无碍,先入为主,深深入心,终身不移。幼儿怡养本性,正宜此时。

童蒙养正:四至十三岁前,物欲微薰,烦恼潜伏,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童蒙蕴养正见,正宜此时。

少年养志:十三岁后,知识渐开,物欲既染,烦恼增多,心逸情泳,故真性渐隐,记性渐泯,然性向显发,崇效楷范,悟性转强。少年启养心志,正宜此时。

成年养德:凡所当读书,如能自幼扎根熟读,庶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为将来成学立业之深基,修身明德之永磐。唯德业无穷,学无止境故,成年学养行德,随时皆宜,无有终时。

这就是说,首先是在家庭的哺育下,形成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心智结构雏形——即由现代所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融合而成的一种心理的、精神的构造状态。它以知——知道(认识)一定的人、事、景、物、情、理、思及其关系——为前提,产生喜好(接纳)或厌恶(摒弃)之情(情感或兴趣),在家长及其他人所构成的小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的导向作用下,磨砺孜孜追求或刻意抵制之意,支配、调适其行。毋庸置疑,这绝非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常的、不断的正能量熏陶、奖励与惩戒的交替扶持和矫正。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巩固家庭教育的成果——如果家庭教育缺失或错位,还需从零开始或予以纠正。此一阶段的孩子“知识略萌,性德仍净,记性犹强,悟性微弱”,记性好而理解能力弱,最适宜诵读、记忆经典,蕴藏(不必急着理解)正见,使其心智结构不断充实,臻于完善,形成健康积极的情趣,养成受用终身的良好性格和习惯,立下坚定志向,保证其行为的合乎道德的、法律的规范,为其初中、高中乃至终身的可持续学习,快乐生活,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近现代教育的最大失误就在于此阶段用一些与孩子年龄、理解能力不相匹配、长大了无所用的东西教孩子理解,缺失了受用终身的经典精神规范,错失了教育的最佳时机,导致丧失人伦、迷失人性的现象蔓延!

因此,经典诵读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必须提高到回归教育本真的高度来进行,让其担当起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储备无尽能量的重任,而非赶时髦,作点缀。

(二)立足学生,创设课程。当听到李希贵的北京十一学校开设有700来个校本课程的时候,很多人觉得惊讶,感觉离我们太过遥远,或强调他们学校条件如何优越。其实,这与条件优越并无多大关系,宁都三小、实验小学的教师并不见得比其他学校教师高明多少,关键在于放手去做,去探索。实际上,教育教学的崇高境界,应当像芬兰那样,国家只负责拟制纲要,用什么样的内容和方法达成纲要,则全部是教师自己的事,给教师留有充分的创造发展空间,也使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具有一般共性的同时,富有个性。

(三)打破定势,优化内容。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局限于新的课程上,对于正在使用的部审教材如何结合校情、学情加以改造、整合、优化,也应当列入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即使三小、实验小学的认识也有待提高。他们虽然这样做了,却不敢理直气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丝毫没有提及对部审教材的改造、整合与优化,或者称作现行教材的校本化。

要认识到部审教材都是成人,而且是对学科知识有比一般人更完整掌握的专家编写的,用的是成人的思维,甚至是专家的思维。即使考虑到了刘静波专家所讲的学生运用“表征原则”所必须的条件,也只是最一般状况的考虑,不可能深入考虑我县学生的实际,更不可能考虑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的“表征”不至于失真,唯有天天与学生打交道的一线教师最清楚,也最知道每堂课该从整个的学科知识、能力素养体系中选择怎样的“特定的这一点”教学内容来进行“补缺”,完成“转化”与“联系”,以达到“一课一得,得得连线;线线关联,交错成面;面面关联,结构成体”的拒绝重复、无效劳动的效果,实现教学的高效率、高效应。因而,不仅是语文、数学,其他所有学科,都有必要对部审教材进行改造、整合和优化。

以语文学科为例,要抓住“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研究的契机,必须做好以下两步工作:

1.为语文“消肿减负”。语文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然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价值和任务。但是,随着语文知识的淡化,尤其是语文课程标准颁行以来,能力、素养、思想、政治、人文、审美、实践创新能力等等侵入语文课程,词语越来越新,调门越来越高,仿佛语文课程可以包打天下,以致越来越失却语文自身的魅力。语文教材也相应变成了以人文为主题组合的一篇篇现成文章的纯文选式体例,语文自身的东西由显性走向了隐性,只得从一篇篇课文中归纳、感悟,不但学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就连语文教师也无所适从,很多语文教师只好带着学生随无限广泛的主题就文章内容漫无边际地旅行,或上成政治课,或上成历史课……不自觉地当了其他学科的义工,结果是义工没人领情,自己的田地却荒芜了。

从某个角度看,语文的确可以包打天下,任何知识要传授给人,或要从别人那里习得,何曾离得开口头的语、书面的文?问题的关键是首先得掌握语文自身——碗,可以盛装饭、酒、菜、水……可你得认识碗,找得到碗,直至做得成碗!因此,要学好语文,必须为语文“消肿减负”,剥离附加其上的非语文的东西。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和任务,说到底,应该是教学生学会语文使用,而使用的前提必定是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的方法——也就是语文知识,因为语文知识正是对语文自身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运用这些规律方法的科学总结。但是,又绝对不能照搬《语文知识手册》,原因有三:一是它无视语文乃多维构造而成的事实,把处于不同层面的东西一股脑儿摆在同一个平面上,就像屠夫把猪肉、骨头、内脏,甚至猪血都摆在一个案板上一样;二是遗漏或有意丢弃了一些东西——没有屠夫会把猪毛摆上案板出售;三是摆上案板的猪失去了生命,这是最为关键的。无论什么版本的《语文知识手册》,都是从活生生的语文整体生命之体中切割下来的静态部位的排列,而不是就活生生的语文整体构成过程的动态解说。

这个动态过程是怎样的呢?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调配形、神、位(序)、纹四个因素(详见何金生著《新概念语文快捷说、写法》,2004年5月西南师大出版社)构建或解读句、章、篇三级单位语文进行说、写、听、读,即进行语文使用。

2.修正“主题”含义。明乎以上原理,我们就会清楚,语文学习的主题应当是语文自身的规律和运用这些规律的方法,这是有限的,不至于漫无边际,而且是任何单位语文都必须遵循的。学习这些东西,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踏进语文使用之门,并为熟练、提高,甚至变通奠定基础。粗略说来,包含人、事、景、物的形如何获取,怎样从中体情悟理作为神,达此目的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句、章、篇的位如何确定,文如何操作等。

总之,把语文自身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梳理成体系,一节课教授语文自身的一个主题,并在配以现成的句、章、篇单位语文的示例、佐证,教学生掌握、运用,将极大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何愁时间会不够用?做到这一步,就既完成了部颁语文教材的校本化,也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教材校本化了。?笸(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教育局)

猜你喜欢
校本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