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翻译中美感的体现

2015-05-30 05:02杨玉兰
北方文学·中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美感

摘 要: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成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后来的许多翻译家总结的翻译标准对这一金科玉律进行了扩展和深入。科技翻译是非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学翻译标准和原则有很大区别。从共性来说,科技翻译应该遵循翻译的基本原则,但从个性来说,科技翻译又有其特殊的标准。不仅仅是文学翻译才有美感,科技翻译中的美感有其独特的表现。

关键词:科技翻译;翻译标准;美感

提起美感,人们大都会想到诗歌美、散文美、戏曲美等等,科技英语的内容和性质决定了其注定不能像文学英语一样趣味横生,因为科技英语在格式、内容和目的上的独特性,其翻译也有其独特的原则和标准,比如科技翻译一定程度上可以模式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翻译是枯燥无味、毫无美感可言的。优秀的科技翻译作品同样处处展示译者的审美意识和美学修养,为读者带来美学享受。在从原文到译文的转换过程中,不论科技翻译还是文学翻译,译者都同样应注意接受者的地位和作用,态度和需要。(方梦之:1999)与文学翻译中的美感不同的是,科技翻译中的美感体现在真实美,简明美和逻辑美。

一、翻译中的各种美学标准

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对翻译标准进行了探讨。最为著名的是清末翻译家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后来的一些学者提出的翻译标准或原则有些是对“信达雅”的深化和细化,有些并没有超出这一范畴。比如林语堂提出的“忠实、通顺、美”基本上没有超出“信达雅”范畴。傅雷提出了“形似神似”,钱钟书提出了“化境”,王佐良认为“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认为译者要完全忠实于原文。(李长栓2012:8)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在1791年《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有相似之处,虽然泰特勒的三原则提出时间较早,但严复的翻译标准更好地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刘军平2009:21)科技翻译要遵循基本的翻译标准,还要注意科技英语的特殊性,科技英语中的“信达雅”“信”是放在第一位的,指的是忠实于原文,“达”指的是译文能准确传达原文内涵,读者能够看懂,科技翻译中的“雅”与文学翻译有所不同,文学翻译中的“雅”是力求译作与原作风格的相似,而科技翻译中的“雅”则重在行文用语的行业化、专业化,要让读者读着有“科技味道”。“译文要具有与内容相适应的体裁,这就是我叫做的雅。今天要我解释信、达、雅,我会说,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就是使译文能使人看懂,雅就是和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要得体”。(周煦良1982:2)科技文体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根据科技文本的特点,翻译家总结出科技翻译的标准是忠实准确、通顺流畅、规范专业。

二、科技翻译中的美感

(一) 真实美

科技翻译的真实美也就是科技翻译的科学性。科学是对自然界纷繁复杂的现象规律性总结,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真是唤起美感,科学的魅力在于真实性,一词不慎则意思相差千里,科技文章在用词方面具有明显的精确性,很少有用词含糊不清或者一词多义的情况。因此在科技翻译中,为了体现真实性,要求译员正确理解原文,准确翻译科技词义,勿将科技术语误认为是不具专业涵义的常用词。例如有人将专业用语light show(光显示)误解为“轻松的表演”;将常用词误解为专业词的情况也常有发生。这就要求译员密切注意某一个词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避免想当然或者张冠李戴,还要了解科技英语词汇的主要来源和构词法并遵守科技术语翻译一贯性的原则。(刘宓庆2006:260)科技术语是记载科技概念的特殊词语,出概念意义外一般没有其他附加意义,术语的使用是最常见的增加内容精确性的方法,能够烘托译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一篇优秀的科技翻译要做到表述客观专业、用词正确,尽可能展示科技翻译的真实美。

(二)简明美

如果说文采飞扬是文学作品最明显的特色,那么言简意赅、简洁精炼就是科技文体的重要特色。因为科技语言力求以最少的字数传达最多信息,为了达到简洁明了的效果,科技文本经常采用如下几种方式:一,专业化词汇,许多专业化词汇本身已经具有精确且形象生动的特点,对这些词汇作更多引申只会破坏术语翻译的简洁性,比如无公害蔬菜pollution-free vegetable,放心肉quality-assured meat。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精确形象即是美。(方梦之,范武邱2008:83)二,多使用名词化结构,这属于语言结构层面上的简化。名词连用可以有效地简化语言结构,如: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termination=determin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illumination照明强度测定。三,避免使用形式主语it和引导词there使得译文更加精炼简明。例如,光线从太阳到地球要8分钟:1.It takes about 8 minutes for light to reach the earth from the sun. 2.Light takes about 8 minutes to reach the earth from the sun. 一号矿井有爆炸的危险:1.There is a danger of explosion in Number One mine. 2.Number One mine is in danger of explosion. (方梦之,范武邱2008:25)通过比较上述译文一和二,很明显可以看出译文二更加简明,更符合科技文体的特点。

(三)逻辑美

列宁曾说过,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逻辑美是检验科技翻译质量的重要准绳。翻译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转换,思维和逻辑紧密相连。逻辑是研究思维的规律、形式和方法的科学,整个翻译过程都离不开逻辑。可以将逻辑比作语言表的的“血脉”,血脉梗塞,就会导致许多误解和误译。科技文本因为大量使用长句和复杂句型,再加上隔行如隔山,译者不可能对所有专业领域都有所了解,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各种逻辑上的误解。科技翻译过程中常犯的逻辑错误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概念不准确。二、判断不恰当。三、推理不合理。(方梦之,范武邱2008:111-113)比如对某一行业不甚了解,在翻译时容易出现偷换概念、将某一概念升级或降级、混淆从属和并列关系、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这主要是词汇层面的逻辑混淆。从句法层面,如果没有彻底理解上下文,没有分析透彻句法关系,在翻译时容易出现自相矛盾或者歧义。而从语篇或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层面则容易出现推理上的偏差,导致表达上的牵强。一篇缺乏逻辑的译文常常体现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承接和流畅的过渡,导致结构松散,句子相互独立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由于专用科技文体逻辑性强、论证严密,需要经常表达逻辑思维的各种模式,例如时间与空间、列举与例证、原因与结果、强调与增补、比较与限定、推论与总结等,因此各种逻辑连接词大量使用,其词频率之高,是表达复杂思想和铺陈文章逻辑关系的必然结果。(方梦之,范武邱2008:18)科技翻译中要重视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不可强求与原文结构保持绝对的对等,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以“神似”為主才能收获科技翻译的逻辑美。

三、译者的审美素养

科技翻译并不是机械地将语义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语言,译员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首先熟练地掌握外国语和本国语是从事翻译的最基本条件,其次译员要做一个“杂家”广泛涉猎多种领域,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知识,再次,要学会接受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最后,除了专业方面的要求,译员还要有一颗热爱翻译事业的心,这样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四、结语

科技翻译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翻译不仅仅是语义的输出,并不是一条传输带将语义从一端传到另一端,优秀的译者能够把握科技文本的特色和精髓翻译出具有美感的译文。译文的审美与原文即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有关,也与翻译者即审美主体的审美条件有关,只有在二者属于统一的、互相作用的审美关系中,翻译作为审美过程才能有审美效果,译文才能做到美。(刘宓庆:1986)。科学和艺术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奥秘的探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加入了科技的因素,相反,越来越多的科技作品也具有劝导性和修辞性,因此在科技翻译中讲究美感才能为更多读者接受。

参考文献:

[1]方梦之.科技翻译:科学与艺术同存[J].上海科技翻译,1999(4):32-35.

[2]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8.

[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

[4]周煦良.翻译三论[J].翻译通讯,1982(6):2.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260.

[6]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83.

[7]刘宓庆.翻译美学基本理论构想[J].中国翻译,1986(4).

作者简介:杨玉兰,武汉大学外语学院硕士。

猜你喜欢
美感
浅谈“事事顺心壶”的吉祥美感构建
“高菱壶”的艺术美感与工艺传承
“竹径通幽壶”的艺术美感与优雅风致
几何映射
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易传》与中国传统美感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