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 徐跃东
【摘 要】民俗文化包含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积淀、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文化风貌、文字符号、语言、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必要不可少的伴身物,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民俗 民俗文化 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5
民俗文化包含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民族心理素质和心理积淀、民族性格、价值观念、文化风貌、文字符号、语言、民居建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民俗文化是人类生活中必要不可少的伴身物,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与研究价值。
一、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在我国近代,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黄遵宪先生提倡“我手写吾口”,并开创方言和谚语入诗的诗歌理论,黄遵宪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倡导,间接的推动了我国民俗文化教育的开展,他的这些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生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梁启超先生在其《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到,希望能创造出一种新式小说,这种小说能够对民族心理、性格、道德、信仰、风俗习惯、知识、技艺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梁启超先生还说过: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可以说,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俗文化既源自传承,又在现实社会中变异,它纵向连接古今,横向又沟通内外,它更蕴藏着民族的主体精神,又包含有外来的因素的影响。” 民俗文化体现着民族的主体精神,民族精神蕴藏于民俗文化之中,因此,民俗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德育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是形与神的关系。梁启超先生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巨大社会作用,希望寄小说之形施民俗文化教育之实。而越来越多的学者们开始关注民俗文化,鲁迅、刘半农、胡适、顾颉刚、沈尹默、朱自清、吴文藻、杨志成、费孝通、钟敬文、董作宾、周作人等起而提倡以民俗文化来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主张。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物质民俗:传统的民居形式,服饰,工艺,生产生活工具、器皿等;社会组织民俗:氏族、家属、宗族、村落、乡镇、城市等组织及称谓,行业规定等。意识形态民俗:习惯法,信仰,伦理,文学,艺术等。口头语言民俗:方言、俗语等。这些内容都是民众社会生活中传承的内容,对民众有着“五育”(体、智、德、美、劳)的价值。
二、民俗文化的社会价值
民俗文化是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复合体,反映着人类的生存智慧和意愿,是民众对过去的记忆、现实的感受、未来的憧憬和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向往,并通过民众自身作为载体进行传播而形成生生不息的行为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生活实用价值,在民众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关系的调节、行为的实现、身心的欢娱、精神的平衡、审美与生命意识的流露等等,也可以说,它是社会的广角镜。一方面,中国民俗自古以来就与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规约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如《周礼》记载:“礼,履也。因人所践履,定其法式,大而婚冠丧祭,小而礼听言动,皆有其节文也。”这之中的“礼”是人们生活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礼俗,具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自古就有观民风民俗、并通过这些风尚习俗教化百姓的作法,如《礼记·王制》中记载:“岁二月东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变民风,化民俗。”《汉书·平帝纪》中记载:“遣太仆王恽等八人置副,假节,分行天下,览观风俗。”《汉书·薛宣传》则进一步指出:“御史大夫内承本朝之风化,外佐丞相统理天下,任重职大,非庸材所能堪。”我国著名甲骨文家、古史家董作宾先生也曾呼吁:“我们要改良社会,纠正民众的谬误观念,指导民众以行为的标准,就不能不研究民间文艺。”
虽然民俗文化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但它有自己的有机生成机制,并不受行政的干预,民俗文化也不是法律,但最为重要的是,它在民众生活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对民众有着较强大的约束力和威慑力,它作为一种文化模式,起着规范民众行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俗文化的社会作用并不在法律之下。
三、民俗文化的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发展创造的,承载着丰厚的知识,民俗文化自成一体,通过社会生产生活不断繁衍、更新和传承,它是人类永恒相伴的文化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基层文化,是文化之根,起着文化的奠基性作用,不可小视。钱穆先生曾指出:“上层首当注意其学术,下层则当注意其风俗。学术为文化导先路,茍非有学术领导,则文化将无向往,非停滞不前,则迷惑失途。风俗为文化奠深基,茍非能形成为风俗,则文化理想仅如空中楼阁,终将烟消而云散。” 钱穆把中国文化分为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这里的上层学术可理解为雅文化,下层风俗可理解为俗文化,便是民俗文化了。我国民俗学奠基人、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在1982年时说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条干流。第一条是上层文化,从阶级上说,它主要是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用的文化。第二条是中层文化的干流,它主要是市民文化。第三条干流是下层文化,即由广大农民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中、下层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它虽然属于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但却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无论是钱穆的“二分法”,还是钟敬文的“三分法”,他们都确定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之根,没有民俗文化,也就没有雅文化或上层文化,因为任何的雅文化或上层文化都是由民俗文化发展演变而来的,民俗文化滋养着雅文化或上层文化(或精英文化)。因此,没有民俗文化,也就不可能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或国家就不成其为民族、不成其为国家,换句话说,也就没有民族或国家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