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龄跨班区域模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5-05-30 18:11:24刘云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同龄同伴班级

刘云

《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摩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游戏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在幼儿园中,区域活动是最具社会性的一种交往形式。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体验并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排除自我中心,积极参与交往求得与环境的融洽和谐。《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是以同龄编班为单位,班内自主开展区域活动,但同龄跨班区域活动的尝试少之又少。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类似,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也大体一致,所以孩子们参加同龄班的区域活动,不但兴趣很高,有新鲜感,而且拓展了活动内容,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我们正是在《纲要》、《指南》的指导下,通过同龄跨班区域游戏活动,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同龄跨班区域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更多的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

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交往中,幼儿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与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学习与同伴分享、互相谦让、合作等人际交往技能。区域游戏是幼儿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同龄跨班区域中,首先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每班设计不同的区域活动内容,每天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游戏内容完全由幼儿自由选择。在幼儿主动游戏的过程中,就必然有主动的交往。在不断交往的过程中,丰富了游戏情节的发展。而与此同时,游戏情节的发展又能够增加幼儿在游戏中交往的频率。这样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激发了幼儿在跨班游戏中交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样共同商量决定过程中,幼儿学习相互配合,互相谦让,也发展了同伴之间的友好关系。其次,通过这样的活动模式,幼儿选择的区域内容会更广,接触的不同班级的幼儿和老师相比以前也会更多,同样,怎样处理和协调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比班级区域更复杂,需要掌握的交往技能也会更高。起初,幼儿有一定的班级之分,都不肯到其他班区域里游戏,找不到角色的幼儿情愿充当观众看着同伴游戏。如:蓝朵朵班涂嘉莹小朋友非常喜欢隔壁班的舞台表演区,而当同龄跨班区域活动开始之后,所有孩子带着自己的区域游戏牌独自一个人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游戏,可是我发现她站在班级门口动都没有动,我问道:“为什么不参加游戏呢?你看小朋友们玩得多高兴呀!”他看了我一眼,没有吭声。 “你想玩什么,今天扮演的是谁?”他的头低了下去,两手互相揉捏着,忽然讲出一句:“我不想做游戏,可以吗?”说完又低下了头。刚开始我们在进行活动时部分幼儿都会表现出这样的心里,所以我们改变策略,先让班级的配班教师去到本班幼儿最多的班级陪伴并做观察,让幼儿有一个安全的游戏环境。然后等孩子们熟悉整个年级的区域活动内容、老师、幼儿之后在改变策略,经过一学期得努力,孩子们可以很自信的去选择、很自主的去游戏,老师也会很放心的去观察他们如何协商、讨论、谦让、进步。

二、同龄跨班区域游戏的开展,促进了幼儿社交语言的发展

中班幼儿,语言发展已经具备相对的稳定性,幼儿已经能意识到在和同伴交往时,要想让对方明确自己的行为意图,必须去用语言表达。这就为幼儿间的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整个同龄跨班区域过程中,使用最频繁的就是语言间的交往。这种言语上的表达也是在幼儿已经具备一定表达能力经验基础之上的。通常,会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幼儿会模仿一些生活中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进行交往。我记得,绿泡泡班郝嘉源第一次到红果果班“交通区”扮演交警时,有一位司机在学校前方鸣笛了,郝嘉源跑过去命令说:“不要违反禁令标志。”并且用交警特有的标准手势开始指挥交通,提醒司机和路人遵守交通规则。很明显,郝嘉源的爸爸是交警,一定是爸爸教过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发展了游戏情节。郝嘉源用清楚的语言提醒路人要遵守游戏规则,学会看各种标志,而且也通过他的语言表达为今天的游戏者传递了该游戏的经验。

三、同龄跨班区域游戏的开展,增强了同伴的相互影响作用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由出生时的自然人到后来成为一个社会人,是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化的结果。影响幼儿社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同伴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同龄跨班区域游戏中,也不难看出幼儿的交往行为与同伴的行为方式有诸多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说同伴是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交往中的积极因素之一。而且,幼儿的交往模式,除了从生活中的成人那里模仿学习之外,绝大部分内是从同伴那里学习来的。在游戏中,幼儿间的交往处于一种平等的气氛中,这种交往环境吸引着他们之间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交往模式。每天,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游戏的几个幼儿的交往能力肯定是有区别的。在观察中我发现,即使平常在集体中,不善于表达、交流的杰杰,在游戏中,因为有了好朋友天天的共同游戏,有了游戏情境的渲染,他也会很主动、大方地和同伴交往。这当然要归功于的同伴长期的、积极的影响,因为天天的交往行为方式是他所能够接受、认同的,甚至是喜欢的,所以能被杰杰在游戏中无形地吸收。在和同伴共同游戏中,会让幼儿在逐渐释放自己,产生向同伴学习的动力和愿望,在不断地模仿行为之后,幼儿自身也会习得到一些比较认可的交往经验从而内化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同伴作用在角色游戏中促进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体现。

四、同龄跨班区域游戏的开展,让幼儿更加自主、自信

在同龄跨班区域游戏中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有效地引导他们互动起来,发挥强项优势,弥补弱项。 同龄孩子还有着类似的年龄特点,有着共同的话题,在言语、情感等方面也更容易沟通,他们往往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引起共鸣。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不管是“聪明”还是“迟钝”的幼儿,总会在语言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如某个幼儿在许多人眼里机灵乖巧,但或许在操作材料时偏偏就显得笨手笨脚,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一到益智区里却会有突出的表现。黄豆豆班有个叫玲玲的小女孩内向又胆小,每次活动总是跟在自己老师的身边。但是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她能用多米诺骨牌摆出各种造型,男孩子们都主动邀请玲玲一起玩,让玲玲教他们玩多米诺。这样一来,玲玲与其他孩子之间就有了言语的交流,有了自己的朋友。慢慢地,她也开始和小朋友一起进入其他区域游戏,逐渐开朗自信了。

五、同龄跨班区域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学会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

培养幼儿良好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儿童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而实现角色转变的过程,进入他人角色并体验他人情感和行为经验,从而相应的习得该角色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因此,只有培养幼儿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才能让幼儿认知自己身边的各种角色,理解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为以后扮演好现实生活中自己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跨班区域中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角色,再进区之前每位幼儿明确角色,及职责。可以说,幼儿从出生就是一个社会人,对于社会的认识和对社会中角色认知为他们今后顺利担当一名合格的社会角色其当很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交往都是在社会角色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引导孩子认识社会角色,深入的了解社会角色的社会功能,尝试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对他们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同龄同伴班级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Let's play!一起玩吧!
幼儿画刊(2018年1期)2018-01-04 01:52:56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高个子不可怕
班级被扣分后
中国火炬(2013年5期)2013-07-25 09: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