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越霞
【摘要】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旧的教学模式和机制之上的,所以需要及时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巩固和评价体系进行革新,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特点,本文主要是从教学设计出发,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数学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一、引言
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形式下的“新课程改革”推动了“新理念”下的教育模式的创新演化和变革,并且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与提高,也成为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大新的教育战略目标。当然,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旧的教学模式和机制之上的,所以需要及时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巩固和评价体系进行革新,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教育的教学特点,我们主要从教学设计出发,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国外著名教育学家指出“教育改革包括学习如何处理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有某种单一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改革,那么只能是教师”[1]“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2]而教师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施行者,便占有重要的角色价值和教学预计价值。奚定华认为数学教学设计:“是以数学学习论、数学教学论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数学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数学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3]
二、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要求
“翻转”传统模式,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就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之中,教师作为教学设计中的主要角色,往往将学生的学习思维束缚并限制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与创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授,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批阅,学生改正”这种模式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起到的仅仅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并以新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建构重组。
三、策略研究
(一)导入设计
好的课堂导入设计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为课堂的教学营造好的氛围,使得学生以饱满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进入到课堂的深入学习中。例如:在教师讲授“对数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一老师采用趣味实验的方式巧设悬念,他先是将一张普通的作业纸进行对折,然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如果我把它对折23次,大家说说会有多厚呢?”这时,我们注意到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跃跃欲试。这样子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与老师擦出了思维的火花,使得学生马上进入主动的学习角色之中。
(二)教学情境设计
“基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社会实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这一新课程基本理念而触发的情境化教学更需要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加强教学情境的设计。”[4]等同于语文的教学设计往往从人文历史出发的特点,教师应当掌握我国丰富的甚至是外国的数学历史发展过程,将丰富的数学历史资料、数学家趣事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中来,例如在讲圆周率时我们就可以将《九章算术》引入进去,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又弘扬了我国数学发展的辉煌历史,并促进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提升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三)例题与习题设计
首先是例题设计,例题设计应当以课本例题设计的题型和模式看齐,因为其一课本上的例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往往具有一定的参考规范;其二想要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进行多类别,多模式题型的开拓就必须充分发挥课本习题的起点性和定位性;再次,课本习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多种解题手法和解题手段进行多样化的形式创新;最后,作为教学设计数学题型扩充的储备资源,课本习题具有较高的深入性和实践性。其次是习题设计,习题设计必须遵守以下几个大的原则:一是将传统数学课堂的枯燥性进行有力的打破,从机械性、死板型走向趣味性、阳光型;二是翻转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入到主动接受;三是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互动性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思维意识,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合作性;四是走出课堂的束缚和局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理论学习走向更贴近学生的实践模式教学。
(四)提问设计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5]“课堂提问要设计得富于启发性、针对性,以激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发现。提问的方式应根据问题的内容和功能灵活掌握,不可处处直问式。”[6]“此外,在问题設计中要力求问题的实用性,趣味性,是否符合课堂正常教学的进行。”[7]
【参考文献】
[1]Michael Fullan.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third editi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and London.2001:32—5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伏文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5]布鲁巴克(美).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文集教学:中册.瞿葆奎主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421.
[6]伏文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6.
[7]Michael Fullan.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third edition).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New Yorkand London.2001: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