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菁菁
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章结合我国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定位发展方向,给出了切实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施工企业的管理手段已经更多的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创新了大量的管理方法,实现了没有信息技术时代,管理者想象不到的管理模式、方法和目标。长期以来,施工都是按照职能在设置部门,按照管理幅度划分管理层次,这种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降低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延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决策效率低、正确性不高。有了信息技术,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和幅度已经成为可能,也必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趋势。
信息化在推进施工企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协同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手段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结束、软硬件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其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和人力资源等部门;支持企业的战略层、管理层和技术(运作)层;具备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管理和维护功能;它是一个人机结合体,即包括人、信息平台(系统、数据库、硬件设备)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等;其本质是对应农业化和工业化的一种发展方式。
施工企业属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在改进生产手段上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施工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应放在企业管理上。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企业管理现实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即寻找企业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最佳结合点,使其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从企业战略的角度看,信息化应支撑企业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必须为企业战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应指导信息化,信息化战略必须和企业战略相匹配。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信息化必须要有管理思想作支撑,这样,企业管理信息化才有灵魂,才能发挥作用。
当前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三十年来,尽管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建设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化能见到效益的企业并不多,能形成标杆范例的企业少。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我们传统的工程施工企业的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管理的薄弱。尽管现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原本来源于我们的工程项目,然而就现在来看,相当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是不到位的,突出表现就是企业的“量化管理水平”普遍不高,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离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还有不小差距,急待加强。
信息化建设方向不明晰。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和咨询,导致信息化建设没有方向,失败风险很大。这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信息化人才,尤其是既懂业务和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使得企业做好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难度很大。
专项资金的缺乏。目前,建设施工企业是完全竞争行业,竞争惨烈,加之建设资金大多不到位,绝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均是效益不好,勉强维持,因而舍不得投入或很难抽出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这就直接导致整个施工企业信息化工作进展缓慢。
外部环境亟待完善。目前施工行业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企业在建设信息化时,不得不自行编制相关标准,如信息编码、物品编码等。这大大增加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难度,各企业重标准的编制工作,造成行业的巨大浪费,最终还会成为企业间协同工作的巨大障碍。信息化建设服务规范缺失,各服务行为无标准、无监督,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系统工程完成后,也没有科学定量的评测标准,施工企业难以选择、无法评判。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遵循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律。施工企业管理的第一境界是管理规范化,第二境界是管理标准化,第三境界是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规范化,意味着企业具有可实现的战略目标,并形成具体规划;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核心业务流程相对成熟,业务骨干队伍基本稳定;企业文化气氛初步形成,企业理念和风格被企业内外认同。企业管理标准化,首先是,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者,形成了成熟的企业文化;其次,企业在不断优化流程,建立了标准的经营管理制度;第三是,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提高执行力;第四,能做到强化监督管理,保证标准落实到位;第五,建立了评价反馈机制,落实奖惩,并做到奖惩有据。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是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因此,信息化一定不能跨越规范化和标准化两个阶段。没有规范化和标准化,信息化犹如空中楼阁,一定是基础不牢。也就是说,施工企业所要上的流程,尚未达到管理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程度,管理信息化千万不要随便超车,超车就会出问题,信息化是不可能成功的。
管理系统构建步骤要科学。 信息化的实施需要一个科学的流程,即选择专业咨询培训——系统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基础诊断——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信息化项目招标——总体方案设计——企业数据库方案设计——信息化监理——阶段测试、评价验收——竣工测试、评价验收——培训、绩效审计。很多施工企业表面上投资做了硬件采购,但到了实施阶段,就缺少合理科学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导致经济效果不佳。选择第三方进行专业咨询作为整个系统建设的先导性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企业可以选择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之后就是诊断、分析企业管理的现状和技术,找到实际流程和信息化的结合点。由于建筑企业的管理内容包括基础施工、地面施工、内部装潢等过程,组织复杂,本身结构就难以把握,这就给工程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只有充分地对自身进行多维度分析,才能构建好工程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要注意各子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要联系好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做好系统集成化工作,做到信息化建设的全面集成。
信息系统开发的方法要适当。施工企业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面向流程的开发方法和面向数据的开发方法。对于那些具有稳定的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又有较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适用于采用面向流程的开发方法。对于那些发展中的企业,其面对的环境比较复杂、突发事件又多,而且企业文化尚未形成的企业,采用面向流程的开发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它的流程尚未定型,而且在这样的一个发展阶段也不可能定型。也就是说,发展中的企业(或中小企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变化迅速,这是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花费巨资建立的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可能会随着企业各方面变化而失去作用。修修补补只能解决局部问题,重新建设经济上又承受不起。因此,对于发展中的企业,信息化一是要简化,二是要选择适当的开发方法——面向数据的开发方法。企业信息化还要适度简化。简化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缩减处理对象,使之在一定时间内,足以满足一般需要的标准化形式。它是实施标准化的首要工作。很多企业以为软件功能越多,越代表水平高,这是误区,应该是在达到目标的前提下,功能越少越好,这样的信息化技术才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和需要。
加强全员信息技术培训,夯实企业管理文化。 施工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建设、应用、维护信息系统的人,决定于人的素质,决定于企业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而不是一两个人。因此,在建设信息化的同时,要针对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应用人员,定期开展信息化培训,要下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能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应用知识的、有战斗力的信息化队伍。企业只有具备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和高品质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系统,这才是真正的企业信息化。
只有当企业文化与新的流程步调一致,才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预期目标。否则,要推行一种新的流程、管理制度、管理思想和技术是困难的。也就是说,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高效执行力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这个基础,组织实施企业信息化用什么做保证,即使开发出了优秀的信息化系统,也难以执行。
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美国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为此长期投入了大量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兴建,取得了很多成果,它为本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网络基础。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就是根据企业远景和内外部条件做好系统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做到“总体规划,分部投资,真抓实干,步步为营”,尤其是在硬件或软件落后时要及时补充资金进行更换。只有这样长期坚持资金投入,才能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工程信息化。
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具有深远的建设意义,有益于深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但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给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快速科学地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个很值得思考解决的课题。只有在实际中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技术创新和管理改革水平,才能使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