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王道“观

2015-05-30 13:26:07全华相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礼制王道易经

全华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其“王道”文化精髓尤其耀眼夺目,他的政治基础:德政、群众基础:仁政,制度基础:礼制、文化基础:易经,评价标准:民心等对我们今天社会、国家

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

孟子在他的社会政治学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王道”的理想。所谓“王”,就是高高在上而君临一切的意思,“道”是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王道”是指君主以儒家的仁义之道治理天下,即“王”权与仁义之“道”的结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王道”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王道的政治基础:德政

德政我国古代为政文化的重要内容。

《易经》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老子三件法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强调“道生之,德畜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强调“为政以德”的儒家影响非常久远。孔子是儒家的开山鼻祖,他主要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礼记·中庸》)。孔子认为 “礼乐崩坏,天下无道”,为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他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思想。所以说人无德不立,官无德无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首先是要求当政者加强自身的德性修养。在孔子看来,当政者,只有高扬起“圣德”的旗帜施行“德政”,百姓才能受其“圣德”之感召而遵其道,天下自然归于太平。因此他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熟敢不从?”(《论语·颜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认为统治者欲要正人,必先正己,指出:“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淹”。(《论语·颜渊》)所以孔子强调为官者的道德力量、榜样的力量。曾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礼记·大学》)《中庸》:“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 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以德服人者王,以力服人者霸。”

二、王道的群众基础:仁义

仁义是王道的重要内涵。

《老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描述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就是孔子的未来理想社会:天下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曾子:“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礼记·大学》)

孟子:“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离娄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梁惠王》上)

所以,为政者的道德修养与实行仁政非常重要。

三、王道的制度基础:礼制

礼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和道德规范。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礼仪之邦”,中国人民也以谦逊友善、彬彬有记的风貌著称于世。礼起源于原始社会,原是祭神时的一种习俗。周代形成比较完备的礼制并成为此后历代礼制的基础。儒家创始人孔丘最先以“礼”作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经过后来历代思想家的补充和完善,形成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整套礼法制度。它的中心内容是要论证和保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宗法制度秩序。

《礼记·中庸》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孔子“克己复礼”就是推崇周文化,主要就是周礼,周的礼仪制度。孔子说:“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宗法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长期稳定的秩序就是靠礼制维系的。

四、王道的文化基础:易经

《易经》是群经之首。它出现得很早。中国第一本书就是《易经》,《诗经》也好,《尚书》也好,都在它之后。它既然是在伏羲时候就出现了,所以它是最早出现而且非常重要。这本书牵扯的面包括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医学,甚至是建筑、军事、体育等,都和《易经》有关。《易经》系辞解释它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看它的八卦、太极图,你就可以想到天地万物有很多道理被它概括在里面。所以,你要理解天地万物的道理你就去读《易经》。古代的圣人“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所以读懂了《易经》之后,利用《易经》的道理你就可以晓得幽明。所以,认为《易经》之所以成为“群经之首”因为它是经典中的经典,学问中的学问,哲学中的哲学。后来才出现的儒、道、墨、释等无不受易经的影响。刘勰在《文心雕龙》就说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

王道观讲德政、仁政等,就是《易经》(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运用与发挥。

五、王道的评价标准:民心

民心是王道的重要评价标准。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曾子说:“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

孟子说:“不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孟子·滕文公下》)。“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离娄上》中总结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孟子在描述未来的理想国。他认为:在王道统治国家的理想状态下,君主如圣人一般统治着国家,国家法制健全,政令畅通,赏罚分明,贤人辈出;赋税徭役适度,百姓丰衣足食,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对于君主和国家发自内心地表示拥护。

王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由于篇幅与本人的知识所限就谈到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王道”观虽然有他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人治”与“德治”的作用,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治理文化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王道”文化,弘扬“王道”文化精髓,辅之以法治文化,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中国而努力。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委党校)

猜你喜欢
礼制王道易经
《易经·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红楼梦学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0
傲邦虽有效 幸福是王道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1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易经》里的《天演论》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