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
【摘 要】高校培养人的任务的完成和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履行都需要加强高校教 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意识尊重不够、自主选择权落实不够 、情感因素关注不够、合理物质诉求和个人利益重视不够等人文关怀的缺失影响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必需找回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文关怀 ,以教师的现实存在和需求为出发点,重视他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 程度、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层次、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并从静态、动态和制度三个维度体现人文关怀 ,从而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进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关键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基本要求;实现路径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人文关怀
1.1教师的主体意识尊重不够
“ 当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个人的自主性。“在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力量,起主导作用。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和班杜拉等人认为,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应该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使他们在没有束缚、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即在心理自由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能力。但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仍以规范式教育为主要特点,重规范落实轻人格培养;仍然是刻板的灌输、简单的管理和僵化的训练。这样的教育方式过多地依赖外在制约力对自己的制约作用,而较少以一种内省的方式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自 己的原则或社会的准则,就像机器制造出的产品一样,尽管规格相同,但缺乏特色和个性;虽然能够简单明了地给予教师以基本理论知识 、标准统一的道德规范,但极大地造成教师的个人意识、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的缺乏,也限制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理性的思考,限制了人的全面进步和人的个性化发展,这就与关心人、尊重人的本质、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文关怀相背离。
1.2教师的自主选择权落实不够
教育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接受、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体,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共同行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个主体在一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下进行的自主活动。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领导总是把教师当作管理和压制的对象,把有关政策、文件或规章制度等外在因素作为设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模式的标准,以此来作为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以此来体现和评价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育者总是把教师当作知识的“容器”,无视教师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以独断的态度和注入的方式(即“填 鸭式” )向教师灌输关于“必须怎样不许怎样”的信息和教条。教师几乎没有选择权和话语权,只有被选择、被决定和被加工的权利。领导与教师之间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逆反心理甚至对抗性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人文关怀
2.1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文关怀则是必要的手段和重要的方式,这些都是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所必须的价值支持力量。它通 过促进优化人性,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境界来促进我们的社会达到物质小康与精神和谐相统一的真正的全面而富裕的小康。注重人文关怀是人们特别是高校教师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和现实需要 。
2.2人文关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塑造人、提升人、引导人、发展人、完善人、满足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立足于人 ,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并最终回归于人 ,回归于人的发展上来 ,才能真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 育人文关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的有效控制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用提升的得力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同人的发展规律是吻合的,它们所关注的核心都是人的本性与本质 ,追求的都是人的完善和发展 ,都体现了一种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所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和指导人们如何为人,追求人为境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所以说,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维度和终极目标 。
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
3.1静态性人文关怀
静态性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物质文化中体现人文关怀。物质环境的育人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学校是教育场所,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样也体现在环境设施上。一是要将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加强对教师的生态、生存、生命教育;二是要促使教师热爱 自然 、适应环 境、保护环境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三是在校园物质环境设计和建设中,注重人性化,便于教师的学习、生活;注重个性化 ,突出各自学校和学科专业的个性特点,体现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注重审美化,激活审美张力,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
3.2动态性人文关怀
动态性人文关怀就是要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体现人文关怀。引导教师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保持教师良好的心理状况,促进他们提高工作效率 和增强自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健康顺利地发展、深造、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者要特别注意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与他们的和谐交往达到人性和心灵的沟通 。一是要学会倾听和尊重教师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二是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时要有耐心,切不可操之过急,敷衍了事;三是在与教师或教师间发生矛盾时要保持理智,和谐处理,不能固执己见,得理不让人;四是在教师犯错误时要宽容,绝不要借机报复;五是当教师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碰到困难时,要及 时、热情地给予帮助、引导,要使他们在这种人文关怀的氛围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做人的价值 。
3.3制度化人文关怀
制度建设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好的制度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不好的制度则会束傅人的发展 ,扼杀人的积极性 、主动性 和创造性 。制度的特点是强制和他律,它运用强制手段,主要依靠外力约束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符合制度的要求;而人文关怀则强调情感和自律,它运用情感的手段着力约束人的动机 ,使人自觉遵守制度。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完全能够统 一 :一是制定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健康发展,而不是为了把他们管死,因此,制度建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是学校在制定制度时,一定要让教师参与讨论,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并尽可能采纳;三是在制度与人文关怀发生冲突时,要以 是否有利于教师的发展作为根本标准来处理矛盾 ;四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及时修改或废除那些违背人文关怀精神、不利于他们发展的制度 , 从而将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 9 0.
[2]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273
[3]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7
[4]沈壮海,李岩.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 [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 2 ):23
[5]宋劲松,王滨.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路.思想教育研究,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