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舒亭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对人才教育方案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在新形势下对教育的改革有了新的要求。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德育从来都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德育教育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当前我们只有明确德育的位置,清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才可以让整个教育的系统工程正确运行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分析
前言
目前,我国在教育领域开展大幅度的改革,为了让教育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服务。自始至终,德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我国对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是非常重视。结合当前我国新课改的背景,着重分析了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和结合,为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建议,希望可以更好的促进我国德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发展,更好的教育初中生,培养他们更好的人格。
1新课改的对德育教学有新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全面的人才,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高素质和高道德、高技能。所以,在人们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时期的中学阶段,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学。结合我国初中德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其转化与结合现状,我们发现现在初中德育教育根本不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加快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进程。
2目前,我国初中德育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现状
第一,现在我国初中教学重视智力教学轻视道德教育。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能够很好的把握智力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很多教育者和教育机构都认为只要能够培养出许多能够掌握课本知识,能够在考试过程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就可以了,他们认为只要完成课程教学,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在每次的测试中可以取得好成绩就够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有些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高分高能,高素质、高道德的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所谓的“人才”,我们需要的是全才。还有对于广大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管理者而言,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是很难,真正难以实施的是在行动上落实到位。很多学校都会有要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的口号,主张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但是当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德育教育发生冲突的时候,通常都是用减少德育教育课程,占用德育教育时间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这些都是由于受学校升学压力的影响,从而制约了德育教育的进程。
第二,学校课程教育过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初中阶段同学们所学习的《思想品德》没有很好的发挥其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作用,而是仅仅重视其内容的学习和对考试的应付。并没有积极地引导同学更加注意对良好品质的树立,良好习惯的养成。引导同学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具备优良的品质。
第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前,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学们可以接触网络和电子信息设备的机会越多,并且接触网络文化的概率也很大。所以,现在的中学生受网络文化的影响也很大,并且现在的网络文化很多都是不良的文化,很多都是很黄、很暴力的场景,这些文化对中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及其正确三观和正确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阻碍。现在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力度不强,人们对于网络文化的辨别能力也不强,中学生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和那么高的辨别力,所以,这些原因足以导致中学生们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这不但不利于中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还不利于同学们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中学们道德教育,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面对如此多的困难和阻碍,我们要从各个方面着手,联合多方面的力量,不断地积极改进和调整相关的教育策略。加强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监督与管理,同时要积极引导学校和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在德育上积极引导,促使同学们更快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品质,树立优良的道德。
3促进中学德育教育在教学中转化和结合的建议
首先,要健全对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考核制度,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充分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伟人说过:道德常常可以填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也不可以填补道德的缺陷。现在,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推广,我国的德育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是,我国所有的教育部门、教育机构、教育者、学校的管理者又不得不要积极接受这个挑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所以在相当一部分领导观念中,他们认为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指标,也正因此出现了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的现象,德育与智育同时都可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目的,同时,它们都可以增进同学们的能力和培养同学们的素质。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两方面在某些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识别是非善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同时使同学们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它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解决的是要怎样做人的问题。德育是以培养良好道德、优良品质、形成正确三观为目的。
其次,学校的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要有所创新。应该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在的教育要全面推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这就必然要求学校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为智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提供更多的精神动力。中学教育还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义务教育阶段也是正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中学期间也是人生的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是正确三观培养的最佳时期。中学应该主动承担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责任,还有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承担起考核以及监管的作用。转变目前中智育轻德育的现状。应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入手,把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只有学校教育观念转变,才可以更好的促进德育教学的推行。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督,严格管理暴力、色情文化,积极宣扬健康文化和正能量。学校的老师也要积极引导同学们健康上网,提高同学们对不良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御诱惑的能力。鼓励同学们要远离网络虚拟世界,不能够轻易相信网络文化的不良诱惑。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变化,要严格控制同学们的上网时间,监督同学们要远离网络不良诱惑。平时要多与同学们沟通交流,帮助同学们排解压力。
4结论
面对新课改形势的要求,我们要加快对教育的改革,不断加快初中德育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小彬. 浅谈如何突破当前初中德育教学的困境[J]. 赤子(中旬). 2013(12)
[2]王建媛,宋春光. 初中德育教育的优势和必要性[J]. 学周刊. 2013(11)
[3]刘可红,吴华. 外语教育的文化取向研究——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美国化文化取向[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04)
[4]王孝华,康薇. 基于学生主体性分析立德树人的现实路径[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4)
[5]李幼斌,黎齐英. 民族特性与德育——德国、日本德育共性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