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为深化新课程改革,落实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我市各校正积极开展“以学定教、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学方式的转变要求坚持先学后教,做到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如今,“以学定教”作为一种理念与实践探索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与目标。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如下思考:
一、加强课改理论学习、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先导。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这一主要工具,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对《课程标准》中的具体目标要求部分,应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新教材的特点,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实施“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我们不仅要研究课标、用好教材,挖掘教材的整合点,增加备课的深广度,找到教学资源的闪光点;而且要恰当处理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关系,延长预习过程,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尤其是重点知识的思维过程,布置适度的开放式作业。以此实现教学“三维”目标和教学形式之间的有机统一。
思想品德课需要更多地关注育德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倡导“以学定教”,就是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状态、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等,依据学生的这些学情来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等,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共同成长。新课标规定: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初中思想品德课强调以人为本,以学为本,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让学生自己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从而形成了“以学定教、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全面及时了解学情是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效果的基础。我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学情分析是否到位。而作为通过教学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素质,外显为道德行为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更是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成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无论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要以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为首要考虑因素,同一年龄段学生身上有许多共性特征,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也必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念与想法。教师的教学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导致在许多情况下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要做好学情调查,教师务比弄明白三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与习惯,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式、设计活动形式等组织教学活动,才能使学生获得适切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三、适时创设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和手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催化剂。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道理需要学生去感悟、体会和内化,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与载体,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情境”。以境激情,只有借助适当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真切体会,这个情境应与学生的情感特征相契合,碰触到学生内心的敏感点,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丰富,表现强烈,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且容易变化,情感流露直接,不会转弯抹角,不会遮遮掩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寻找恰当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讨论,并通过教师不断的追问使学生产生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观察与分析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然后“顺思而导”,“蹲下身去”,用孩子的视角创设情境,用孩子的思维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体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也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真实思想状态基础上有的放矢地进行,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师生沟通更为流畅,课堂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有真实的收获,教学目标获得较高的达成度。
四、编好用好导学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导学案被称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导航仪,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同时实现导、学、练、测、评、思、纠等功能。正是有了导学案,才使得教师的指导前置,学生的学习前置,学习的问题前置,问题的解决方案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有效的。导学案在整个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变成了学生借以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载体,变成了教师落实以学定教的有力抓手。无论是确定以学定教的内容,还是教学进程、教学方式方法,乃至具体的教学对象,都可以通过导学案来确定。包括上面谈到的学情调查,导学案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只不过,导学案的设计切忌变成习题集、问题集、教辅资料等。那样便丧失了导学案的真正功能,也失去了导学案存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导学案的编制应注意控制课时学习的知识量、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和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应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引入创设的具体的材料情境、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强化与生活的联系,问题的设置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
五、注重学法指导、抓实评价反馈是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必须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来,作为思品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和学习需要,利用个别指导和小组学习形式,引领学生自悟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点燃思维灵感的火花,把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及思维发展过程展现出来,学习方法的指导要见缝插针,随时渗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放任自流,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形成师生间双向的、能动的交流,从而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增添或删减合作探究环节中的活动内容,主动帮助学生分析和解答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理解和认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各环节的活动情况需及时反馈评价,通过反馈信息,进行自我判断、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的质量。只要教师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地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就会显著提高。
“以学定教,自主合作”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科学地定位了教与学的关系,极大地挖掘了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优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较大的影响,但一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只要我们转变意识、加强学习、锐意创新务实教研,一定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更加高效,一定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身心素质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