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戏剧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高考机制对学生的要求等众多因素,戏剧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指出学习戏剧的意义,分析目前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的现状,并对高中戏剧教学法进行探究,以求丰富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研究成果,使戏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受到重视。
【关键词】高中语文;戏剧文学;教学法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古老的文学体裁。不同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戏剧凝聚着时代的烙印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自1949年以来,剧本作为戏剧的文本形式,一直与散文、诗歌、小说并存于高中语文教材中。但是,纵观自1980年以来的教学研究成果,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关高中戏剧教学研究成果相对其它研究成果来讲是较少的,特别是在把戏剧教学理论和戏剧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研究的更少了。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我们需把戏剧教学理念和戏剧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做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挥戏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学习戏剧文本的重要意义
曾任香港教育署长的李越挺把“戏剧作为教育的辅助工具”,他认为“由于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能渗透到学校各个科目和教育活动里去。……尤其是在人文科学的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等,和公民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的推广,戏剧活动被学校和教师广泛采用。”阅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鉴赏作为阅读的有效形式,是高中语文文本的主体,在扩大学生的阅读素材,丰富人生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学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扩大学生的阅读素材,丰富人生体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与社会、人生、历史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并对自身的生存状态进行认知的折射。它有再现社会生活的功能,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家仇国恨,是历史还是现实都能进行场景还原。因此,学习戏剧文本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大大丰富学生的人生阅历。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戏剧文本包含复杂的人物形象、戏剧化的情节冲突、复杂的语言思维、变幻莫测的舞台效应,这些构成了学生审美活动的对象,为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供了素材和保障。如果说,赏析戏剧是一种审美过程,戏剧教学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过程,那么,学习戏剧就是增强学生审美能力、提高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度
中国戏曲是东方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上长出来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之花。中国戏曲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劳动人民的人生理想、愿望和追求;且戏曲中唱作念打的形式、亦真亦假的艺术氛围、展现了原始歌舞的写意,显示了琴棋书画的魅力、诉说着不同朝代的风采,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二、目前戏剧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对戏剧教学的无作为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考试大纲,里面涉及到的关于戏剧知识的考点很少,这就导致了一些奉行应试教育的教师对戏剧教学的无作为。教师对戏剧教学的无作为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戏剧教学方法不创新、对戏剧文本不重视、对教学重难点存在偏差等方面,这些都阻碍了戏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学生与戏剧之间的“代沟”
迫于高考压力,学生的学习任务繁多,负担过重,这就导致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根据高考大纲的考点分配,许多学生放弃了对戏剧文本的学习。更因为戏剧本身具有跨时代的性质,涉及到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语言环境,由于对戏剧知识的了解过于匮乏,所以学习戏剧对高中生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师、学生和文本三位一体,且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学好戏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走出无作为状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对戏剧教学法的探索
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教科书是教材编辑者编写出来的,但是一旦编出来,印成书了,就成了一个客观存在物,和音箱设备一样的置于教师支配运用之下的物了。到了这个时候,教师就有了双重性:既被教材所制约,又反过来制约教材,教材终于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用它。”就高中语文戏剧教学来讲,课堂的实施情况制约着教学的整体效果。为了使课堂效果达到预期值,本章将对三种戏剧教学法进行探讨。
1.分析鉴赏型教学法
分析鉴赏型教学法是指对戏剧的故事情节、语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鉴赏。故事情节是戏剧的基本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分析鉴赏戏剧情节可以从故事的冲突着手,看剧本是怎样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剧本是语言的展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戏剧的语言,找出具有动作化、个性化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分析它们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人物是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通过人物表现出来的。在分析鉴赏戏剧时,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剧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看看这些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社会意义。
2.舞台体验型教学法
中学课本上的戏剧文学,是可以共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它不单具有文学性,通过文字可以欣赏;还具有实践性,通过舞台进行表演来展示它的艺术魅力。这也是戏剧和其它文本的本质性区别。因此,戏剧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还需向学生传达舞台表现手法。教师可以分配教学任务,对即将学习的戏剧进行舞台表演,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戏剧语言的感受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符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3.文本自创型教学法
20世纪早期在中国文化界,一群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也就是以胡适为代表的白话文运动,所以中国戏曲分为以文言文形式的古代戏曲和以现代白话文的戏曲。针对以上特殊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文言文戏剧改成白话文戏剧,对剧本进行重新改写,包括可以自己设计舞台背景、人物的对话等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优缺点,重新审视它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总之,高中语文戏剧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戏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探讨出新的有效的戏剧教学法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完善教学活动。虽然它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很少,课时安排也很少,但是由于它既具有文学性又具有舞台性,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戏剧的重视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方梓勋,蔡锡昌.香港话剧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天制作公司,1992
[2]张志公.张志公论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毛淑静(1990~),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学历,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