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芳
摘 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意识到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文化路径是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很好的选择。传统文化的教育、网络文化的引导、校园文化的培育能有效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素养;文化路径;传统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专家意识到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高职院校提倡“工学结合”,但是往往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和工作实践的训练,对于职业素养的教育较少。高职教育在中国已经实践了多年,然而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却一直不为企业所看好。虽然在高职教育中,大多数学校在“校企联合”、“校企接轨”方面做得越来越成熟,无论是职业知识还是职业技能都不逊于本科院校。然而,在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高职大学生却不如本科生。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这几个方面都很难通过短时间的课程学习就能养成,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习。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了《大学语文》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有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综合人文修养,但是由于这些课程缺乏针对性,往往和人才职业素养的教育不能紧密结合。文化路径无疑是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较好的选择。就目前国内外研究来看,已经有专家指出通过文化途径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但是大多限于课程教育,如开设传统文化或地方文化课程、文学类课程等,而事实上,课程的开设大多在一个学期到两个学期,难以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鉴于此,本论文拟对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进行梳理,从三个方面来切入:
一、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传统文化的教育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成才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认为立志才能成才,大学生除了学好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学如何做人,做人和做事其实是统一的。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无疑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于在当下五光十色的物质社会中做到洁身自好,不至于迷失了方向。
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故事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勇于前进。当今社会虽然物质生活空前繁荣,但是大学生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压力,如学习、就业、情感等。自强不息的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积极进取。
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的理念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为人处世的思想体系。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然而,当今社会不讲诚信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多棱镜,很多人会因此迷失方向甚至迷失自己。诚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强调义利的统一。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但是在实际教育中,尤其是大学教育中,往往只是注重知识点的学习而没有充分了解其精髓。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是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就业率,往往大幅度提升实践课程,而对基础课尤其是人文类的课程不重视,有些甚至不设该类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这些课程往往是作为选修课来学习。今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教育做了进一步的部署。
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融于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设置虽然能够引起大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然而仅仅靠一门课程的设置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融于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最后是开设一些地方文化的课程。《纲要》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如果将地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教学,势必能事半功倍,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地方文化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高职大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作为家乡,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亲切感。家乡的名人古迹对于学生有特殊的情感感召力。以浙江地域文化為例,浙江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省份,历史悠久,它和中原文明有着诸多的区别,是属于“水文化”。因此,将浙江的地域文化置于中华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教学能更直观更生动。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网络文化的引导
21世纪,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重要存在方式,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4.8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手机网民3.18亿,网络文化对于年轻人的影响更为深远。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显示,2011年在中国5.13亿网民中,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占到网民的45.1%,规模达到2.32亿。无疑,大学生是网络文化最主要的创造者也是被网络创造的一个群体。一方面大学生们在网络的影响下获得了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另一方面,他们也被网络文化的负面特征所冲击和影响。网络文化对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
首先,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创了全新的教学方法。网络的应用能够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网上提问、网上课程、网上考核、网上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常态。并且,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量空前膨胀。只要通过搜索就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因此需要大学教师能够根据这一现象进行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清华大学通过清华网络学堂,90%的课程都在清华内部共享和开放,目前每年活跃的课程有4000多门,2/3的教师都在用这个平台。
其次,网络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社会发展最可贵最关键的动力。由于网络赋予人们极大的信息量,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大大的得以拓展,创新变得更加现实和快捷。
最后,网络产生了全新的交友模式。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内的莘莘学子。交友渠道的拓展使得校内外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大学生能更广泛地获取社会常识从而毕业后能更加容易和社会融合。
然而网络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网络信息的复杂性、误导性、诱惑性使得心智不够成熟的大学生无法分辨是非认清事实,而20岁左右的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进行积极引导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多建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站诸如网络选修课程等,并且提供免费的网络学习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目前,“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平台大大丰富了大学生教育的内涵。除了开拓一些优秀的教育网站,在思想教育方面也要搭建一些网络育人的平台。
第二,高职院校要建立网站的监管机制。网络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注定其内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虽然网络上有许多先进的文化传播,但是一些反社会、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想能导致大学生思想上的波动从而造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和变形。一些淫秽网站、色情网站也需要高校相关机构进行清理以便保证网络的纯净。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众多的大学生讲座中,可以适度加入如何上网如何提高对于网络文化的鉴别能力等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思政教育、文化和文学鉴赏等公共课程中加入有关网络文化的课程,甚至可以在课堂上直接和学生探讨网络文化中的前沿问题和话题。
三、提高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文化路径之一——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包括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景观等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等。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目前,高校普遍重视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很多高职院校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也花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来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结合得不够紧密,使得效果不理想。事实上,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有着相生相长的关系。
在高职院校中构建校园文化对于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校园文化活动是培育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如果把学校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那么校园文化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完善自我和提升职业素养的第二课堂。虽然第一课堂作为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渠道和高职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第二课堂凭借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时空的自由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由老师教学生听的传统方式去进行教育,然而一些诸如责任心、执行力、规则意识等的确立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获取。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要把握校园文化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外,应突出“职业性”这一本质特征,坚持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
其次,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面貌,是一种看得见,感知得到的精神气息。现代职场非常强调团队协作精神,而由于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娇生惯养,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保持团队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而校园文化的一些活动可以提供一个接受这方面教育的平台,通过相应的活动来使得学生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通过校园文化活动,高职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最后,校园文化活动能提高高职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在职场上发展并不仅仅只靠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大学生在实践操作和技能掌握上并不逊于本科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过于重视和行业的接轨导致通识教育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高职院校构建着重于职业素质培养的校园文化:一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结合起来。除了高职院校客观条件的限制,主观上一些院校也不够重视校园文化的构建。不少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并且,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只有少数教职工的参与,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二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行业文化结合起来。据统计,80%以上的全国高职院校由行业所属的中等专业学校升级而来,这也是高职院校重视依托行业和服务行业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在行业文化的层面上进行酝酿,以便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行业元素,根植于行业文化,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和融合。三是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和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宝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地域文化元素无疑能让大部分来自本省的大学生感到亲切和自然,更加容易接受。
当然,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这三种文化路径决不是割裂的,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将这三种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罗昌智.浙江文化的“水性”特征[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2).
[2]赵亚辉.我国网民达4.85亿[N].人民日报,2011-07-20.
[3]蒋东兴.让信息化深入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N].中国教育报.2010-08-27.
[4]史峰.论职业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8),
[5]杨淑欣,李相佑,赵志川.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3,(18).
[6]周爱国.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7]夏洁露.高職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对接路径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