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15-05-30 22:27罗芳玲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物理情境

罗芳玲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共同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地位师生关系物理情境激发兴趣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80122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思考与做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关系。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绿色通道。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学生独特的禀赋与潜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激情,才能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体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的课堂主导角色必须扮演到位,从“站在讲台上”变为“走到学生中”,从“单打表演”“一言堂”过渡到“双打”“群言堂”,切实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以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亲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缩短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与学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和教师交流,乐于听课,乐于思考, 乐于质疑,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

二、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为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进行质疑、推理、想象和探究,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演的大舞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设置矛盾悬念,引发学生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下落的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学生说,两物相加更重,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学生说,重物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比原来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模仿伽利略的逻辑思维,寻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 联系实际,设计问题

教师应从生活与物理角度出发,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物理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际情景,如跳水运动、标枪投掷、传送带送物、刹车滑行、拔河比赛、水流星表演、火车转弯、汽车过拱形桥、卫星发射、宇航员出舱等。将这些真实情境设计成若干对应的物理问题,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在《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节教学中,教师用视频展示汽车过拱形桥的物理情景,提出下列问题:(1)汽车过拱形桥桥顶时向心力如何提供?(2)汽车过拱形桥是超重还是失重?(3)汽车过半径为r的拱形桥,行驶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4)若把地球看成巨大的拱形桥,在地面上发射航天汽车,汽车行驶速度至少要多大?教学中,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演示实验,制造悬念

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以“惊奇”为诱因设计实验,创设动人心弦的情境,把学生的口、眼、手、心等各种器官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惊之以心,动之以情,发之以问,晓之以理”。例如,在《动量定理》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我在地板上放一较厚的沙发垫,把鸡蛋举过头顶,让学生仔细观察接下来鸡蛋的“命运”如何?对准垫子将鸡蛋摔下去,鸡蛋竟然完好无损,并且落在垫子上竟能反弹一小段距离。学生目瞪口呆,深感诧异。根据日常生活经验,鸡蛋落到地上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但刚刚的现象却与之大相径庭,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进入学习状态。

三、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形成互动课堂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教与学的综合体现。注重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科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的客观要求,而物理探究性实验正是实现培养上述能力的最佳途径。开展探究性实验组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全过程,既达到启迪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升华,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教学中,可实施三步走教学策略。

第一步,课前提出下列问题:(1)本实验采用的物理研究方法是什么?(2)实验前为何要平衡摩擦力?(3)平衡摩擦力后,改变小车质量是否需要再重新平衡摩擦力?(4)平衡摩擦力后为何要调整细线使之与木板平行?(5)本实验中,小车包括砝码的质量为什么要远大于砂和砂桶的总质量?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小组协作共同研究该实验的探究方案。对于上述问题,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存在疑问,我在上课时把这些问题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精心设计,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深入依次抛出,逐个击破,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第二步,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相关数据,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并建立相关表格,画出a-F、a-1/m图像。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切实发挥好“导航”作用,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为学生“把脉”,让学生明确想解决什么问题,想得到什么帮助;在关键问题上帮助学生做好“诊断”,指点迷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互动中增加知识,在探究中创新,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逐步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三步,交流与评估。小组相互交流实验成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当堂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和结果给予适当评价,指出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感策略,增强课堂的凝聚力;要善于创设情境,充分发挥探究性实验的魅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使自己“策动力的频率”与学生的“固有频率”相近,力求达到“共振”。

[参考文献]

[1]张大昌.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6(1).

[2]范良兰.中学物理教学中物理情境创设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陈剑平)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物理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只因是物理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