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改变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文言文教学作了探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注重夯实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并结合常见成语分析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使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把握古文中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则侧重于学习兴趣和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效率提升;策略
一、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如今的高中生普遍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农村高中则更甚,班级里真正对古文感兴趣的学生寥寥无几。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呢?笔者观察教学的各个环节,认为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我们好好商榷:
(一)文言文本身的因素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与现代社会生活距离较大,与学生的生活脱节严重。在“实用至上”的今天,使用价值确实非常有限。且文言文内含的意识形态、典章制度对当代的学生来说,已是相当陌生。语音、词汇、语法也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学生面对文言字词和句式总感到有隔阂,不愿意深入学习。
(二)教材的因素
“课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标准当然毋庸置疑,但新课标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想想初中的文言课文不过百来字,内容简单课时充足,一到高一,就得让学生面对《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样的“巨作”,畏难情绪可想而知。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否则学生很难获得成就感。
(三)考试的因素
因为学生觉得文言文除了高考之外别无他用,于是学习文言文沦落到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考什么学什么”虽然倍受批评却也是自然的选择。什么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最后都仅仅是理想。久而久之,文言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比重就越来越低,差不多全部落在了知识和技能层面,即解释字词含义用法、翻译文章——只有“言”,而没有“文”。
(四)教学的因素
主要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能考出成绩,所有课文都是一个教学模式:从头到尾逐一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式,接着疏通全文。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抄笔记抄得仿佛机器,年轻的课堂全没有一丝活气。
另一类教师认识到这种方式过于功利化,不小心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不解释课文,在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直接对他们展开了古典文学教育。
二、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提升策略探究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特别是学生基础不那么扎实的农村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首先必须千方百计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在知识教学方面要切实做到“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然后要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文言文宝藏的“金钥匙”。
(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
初中知识是高中学习的基础,但目前的初高中语文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教学方式,都存在着较明显衔接的问题。
新课标要求初中毕业生只要能理解课文就行了,对语法要求很少,文言语法知识大多安排在高中。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又明确“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学到现代汉语语法。到了高中就直接给学生讲解古文语法,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高一新生能顺利地进行高中学段的文言文学习,我校专门给高一新生开设了“初高中文言文知识衔接”的选修课,实践证明此举是非常英明的。高一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很多困难。而课文内容又比初中明显加深了,困难就更大。我尝试在“初高中文言文知识衔接”课中采取了以下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文言文教学方法改革
为改变农村高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的现状,我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主要侧重于学习兴趣和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帮助其树立“快乐学习”的观念。在快乐读书的同时,做到几个原则的坚守:第一,重视对重点字词和句式的掌握;第二,重视相关史实的链接和拓展;第三,重视诵读和背诵;第四,重视文本的赏析;第五,重视知识点的归纳比较。
三、结束语
农村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处境之艰难,追究原因,“学生基础薄、没兴趣”是很重要的因素,加上教师教法不得当,就使得课堂了无生气。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普通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立足于新课改,结合语文教育学理论,重点论述了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过渡的意义和方法,既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则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们教研组共同尝试和努力的方向。
我想,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学生爱上学习并取得进步更感到欣慰的了。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个人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上也获得了不小的成长,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是教书最大的收获。
当然在很多方面,实践跟理论还存在着差距,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4]《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
[5]《现代汉语》
[6]《古汉语通论》
作者简介:
李晟桢(1986~ )女,浙江省衢州市人,专业: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