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海燕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也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一。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灵活的运用尤为重要。为此,非常有必要对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课堂提问 作用 现状 优化建议
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化的源头,是主动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问题设计是课堂的“灵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顺序、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脑子动起来、思维活起来,教师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灵活的运用就尤为重要。下面笔者谈谈有关生物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1.启发作用
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设问诱导启迪,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好的提问能引导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2.调节作用
科学的课堂提问可以起到 活跃 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优化教学效果。如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能用巧妙的一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知和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增进师生感情。
3.反馈作用
课堂提问是反馈教学的一种渠道,具有及时性和简洁性。通过提问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思考状态,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激励作用
求知过程是辛苦的,特别是在学业负担繁重的今天,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为重要。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回答问题的愉悦,增强学习的幸福感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成功的信心。
二、高中生物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从问题的来源看,来自课本的问题较多,来自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的较少。
2.从问题的设计来看,重视识记型的问题,轻视理解与开放型的问题。提出的多数问题,学生不经思考就能回答,问题缺乏思维价值,缺少探索空间,没有了课堂设疑的价值。
3.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回答问题用课本上的原话较多,缺乏整合提炼信息的能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从学生思考的时间来看,很多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普遍不足,使学生无法充分思考问题。
5.从提问反馈的评价来看,形式上热闹,但评价单一,重预设不重生成。经常用“很好”“不对”等话语来评价学生的回答,忽视了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能挖掘错误的原因并在鼓励中给予纠正。
6.教师提问得多,学生提问得少。一节课90%的问题是教师设计好然后提出来的,学生问题少并不代表他们没有疑问,而是大部分学生不会或不敢问。
三、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提问的建议
1.联系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在我们的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开展与日常生产实践相联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时,可笔者设计以下问题:当你连续嗑盐渍的瓜子时,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解决?当你把韭菜剁碎准备做饺子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看见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蔫了的青菜叶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烧苗”现象?
又如,在教学《细胞呼吸》时,可设计以下问题:(1)水果储存太久后为什么就没有甜味了?萝卜放久后为什么会变成空心?(2)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为什么会有烫手的感觉?(4)体育课上跑完800米后常会在第二天肌肉发酸,为什么?
再如,在教学《细胞的衰老》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爷爷奶奶会满脸皱纹、满头白发?为什么会长老年斑?为什么会食欲减退?
上述问题都是学生身边的实例,他们比较感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一节课要围绕核心问题的解决,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以及容易产生矛盾或疑难之处设问,设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要设计一连串的指向明确、思路清晰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学生搭建台阶,进而登高望远。
例如,在教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一课时,可提出一系列“层递式”问题。
(1)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设问:利用已经灭绝的
恐龙DNA分子,真的能够使恐龙复活吗?(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性状的体现者是谁?基因和蛋白质是怎样的关系?(引出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哪里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主要在哪里? (使学生回答后发现两者不在细胞内的同一个部位)
(4)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谁充当了传递遗传信息的媒介?(引出RNA)
(5)RNA为什么适合做信使?(学习RNA的结构,找出依据)
(6)DNA又是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学习转录过程)
通过以上问题串,将问题步步深入,营造出一种探究、推理和发现的科学研究氛围,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拓展了思维。
又如,在教学《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1)格里菲斯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2)单凭格里菲斯的实验能不能证明DNA就是遗传物质?(3)艾弗里及其同事的设计思路是什么?(4)在艾弗里的实验的第三步中你得出什么结论?(5)艾弗里的研究结果对你有何启示?(6)艾弗里的实验是否完美?
多角度、多种方法引导质疑、激发兴趣。在关注经典实验过程的同时,强调对实验设计的思路、优缺点的分析,通过启发学生质疑,进行合理假设,参与实验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名言。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视频演示进行知识回顾,然后设问:(1)海尔蒙特的实验设计有什么缺陷?(2)萨克斯实验的关键之处在哪里?(3)恩格尔曼实验方法的巧妙之处在哪里?(4)鲁宾和卡门的实验是如何设置对照的?
课堂提问应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应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应在教学生长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从而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4.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所谓“学问”,是“学”与“问”的组合产物。如果只学不问,那永远都是前人的追随者,旧知的复印机。但我们发现“不会提问”是现在很多学生的短板,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爱提问?经过调查发现,一是他们怕自己的问题愚蠢、幼稚,不好意思问;二是他们认为没有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老师留给他们思考的空间不大。如何加长这一短板呢?让我们的学生从“怕问”到“敢问”再向“乐问”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需要广大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艺术,问之得法,事半功倍;问之不当,事与愿违。广大教师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最佳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