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银花
[摘 要]课程标准旗帜鲜明地倡导学生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而 课题探究教学则为实现这一宗旨搭建了不可或缺的平台。但在实际教学过 程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使课题探究教学趋于形式化、表面化。 探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出现的问题, 以促使学生能够依托课题探究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课题探究 教学实践 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给学生树立系统性知识理念,以引导学生明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领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整体意识,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不过,传统的化学教学却将追求化学教学系统性与教学材料系统性混为一谈,使得教师常常将精细讲解后的知识点一一硬塞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性的,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课题探究教学则能够助推教师解开这一困扰。课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1)提出学习课题;(2)引出假设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4)归纳结论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欠妥,使得课题探究教学宛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从源头上促进教师的课题探究教学的深化,有必要打通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2]崔允郭,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11(1).
[3]孙玉.发展性评价的现实意义[J].延边学院学报,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