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及数据处理分析

2015-05-30 18:00王文生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限差等值线图高差

摘 要:文章详细介绍了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及数据处理,并依据等值线图对该区域地面沉降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改进方法。

关键词:地面沉降;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沉降分析

地面沉降监测属于变形监测的范畴,通常采用的方法大致有高精度水准测量、GPS观测、精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等。本文采用某区域地面沉降监测2010-2013年连续四年的实测数据,对该区域地面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改进方法。

一、沉降点布设和观测方法

(一)沉降点布设

某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共布设监测点86个,均匀分布在A、B、C、D区,控制面积约200平方公里,监测点利用C级点9个,利用旧水准点11,其余66个为新埋设。起算点是两个相对稳定的国家一等基岩点,分别位于该区域的东西两侧,该位置符合二等水准网形的基本要求。如图1所示。

(二)观测方法

该区域的地面沉降监测采用国家二等水准观测方法,观测过程中的所有限差均符合国家二等水准的观测要求。

观测使用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条码式因瓦标尺。

测站观测顺序: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每測段均采用往返测观测。观测尽量在观测条件较好时进行。

主要技术指标限差执行二等水准规范。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时,按要求应对观测高差进行下列改正:

1.水准标尺长度改正。δ=f×h

式中:δ—改正数(mm);f—标尺改正系数(mm/ m);h—往测或返测高差(m)。

2.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ε=-(γi+1-γi)·Hm/γm

式中:γm—两水准点正常重力平均值,10-5m/s2;γi.γi+1—分别为i点、i+1点椭球面上的正常重力值,10-5m/s2;Hm—两水准点概略高程平均值,单位为米(m)。

γm=(γi+γm+1)/2-0.154 3Hm

γ=978 032(1+0.005 302 4sin2φ-0.000 005 8sin22φ)

式中:φ—水准点纬度,γ值取至0.01×10-5m/ s2.

3.环线闭合差改正(在水准平差程序里进行)。

υi=-ni/Σn·W

式中:ni—第i段的测站数;W—加入各项改正后的闭合差。

由于本区域范围小,观测周期短,温度变化小,重力异常改正,固体潮改正和水准标尺温度改正对高差影响很小,故不做改正。

数据处理时采用《南方平差易2005》平差软件进行。主要指标观测结果统计见表1:

k,水准环闭合差也达到了规范要求。

(四)数据分析

依据2010、2011、2012、2013四年观测数据的比较,制作了地面沉降等值线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从等值线图来看,2010-2011年期间区域地面沉降总体特征为:南部沉降速率大于北部,东部御东新区沉降速率大于西北部,监测区内沉降速率在10mm/年以下的区域占到65﹪左右。

北部A区中部沉降区有沉降,速率为10mm/年;西南部以C区西北部为中心的沉降区沉降速率较大,为36.8mm/年。东部区域沉降格局较为复杂,其中东北部B区中心有一沉降区,为23.8mm/年,东南部D区中心的沉降区为14.7mm/年,B区南部以东至区域东部有一沉降带,速率平均为12mm/年,沉降区以D区西北部有反弹表现,最大反弹量4.6mm。

从等值线图来看,2011-2012年期间区域地面沉降总体特征为:地面沉降速率明显趋缓,南部沉降速率大于北部,监测区内大部分区域沉降速率在10mm/年以下。

相较2010-2011年,2011-2012年间区域地面沉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北部以A沉降区中部沉降速率有所加大;中南部出现了以B区西北部沉降区,沉降速率最大18.9mm/年;西南部以C区中部的沉降区沉降速率减缓至9.5mm/年(2010-2011年为36.8mm/年);东部区域沉降格局变化较大,东北部B区中部为中心的沉降区(2010-2011年为23.8mm/年)及东南部D区的沉降区(2010-2011年为14.7mm/年),由于DT63、DT70两沉降中心水准监测点2012年上半年被损毁,造成区域2011-2012年地面沉降等值线图未能真实反映该区域沉降情况;另外,东部B区和D区中部一带出现了反弹,最大反弹量10mm。

从等值线图来看,2012-2013年期间区域地面沉降总体特征为:地面沉降速率明显趋缓,北部沉降速率大于南部,监测区内大部分区域沉降速率在10mm/年以下。

由于2010-2012年,区域监测区内大部分区域沉降速率在10mm/年以下,沉降速率较小,2013年将主干水准线路观测等级由二等提高为一等,进一步提高观测精度。监测结果数据来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区域区地面沉降的年度变化。相比较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间,2012-2013区域地面沉降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北部以A区东部沉降区沉降速率有所加大,沉降速率最大18.1mm/年。

西南部出现了以C区以北为中心的沉降区,沉降速率最大10.3mm/年。

西南部C区北部为中心的沉降区沉降速率减缓至5.1mm/年(2011-2012年为9.5mm/年)。

东部区域沉降格局变化不大,东北部以B区北部为中心的沉降区,沉降速率在4.1—6.5之间,较前两年有所减缓,(2010-2011年为23.8mm/年)。

东部B区东北部至D区西北部某村公墓一带出现了反弹,最大反弹量4.8mm。

C区形成了新的反弹区,最大反弹量4.6mm。

二、监测技术改进

通过对这四次数据的处理分析,对于规范的执行有以下建议:

城市地面沉降观测属于小范围的变形测量,目前执行的规范室在使用传统光学仪器条件下的规范,现在使用的电子水准仪,仪器的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外业观测时的一些限差在观测条件好时可以适当放宽。对于有些规范的执行反而应该更加严密。

第一,二等水準观测时前后尺视距差的执行,规范要求1.5米,依据这几年的经验看,1.5米显然宽了些,如果有超过一半的数据超过1米,由于i角的影响,数据将有接近限差或超限的危险。所以在设计中要求执行小于0.5米的限差。

第二,一些高差的改正可以不进行,比如重力异常改正和固体潮改正以及温度改正。因为沉降观测范围小,温差变化不大,通过验证,改正数很小,大致均在0.1-0.2mm,来自其他方面的误差已经将其掩盖。选用尺长改正数较小的水准尺测量会使高差改正数更小。

第三,如果观测区域内路面材料较为坚硬,尺垫的选择上也可以适当放宽,建议选择3公斤重的尺垫较为合适,以减轻作业员的体力,同时也能保证观测条件的稳定。

第四,由于i角对观测高差的影响,在视距长度的问题上要严格执行规范要求的小于50米。

从测量数据结果看,上述技术改进更好的监测了区域城市地面沉降的变化情况和规律。

参考文献

[1]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S].

[2] 变形监测规范(GB/T—2006)[S].

[3]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S].

[4] 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0154-95)[S].

[5] 区域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设计书(2010-2013)[Z].

作者简介:王文生(1966- ),男,山西太原人,工程师,1998年6月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主要从事高等级水准测量和变形监测工作。

猜你喜欢
限差等值线图高差
高差影响下的城镇燃气管道水力计算简化公式
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叠合产生的高差问题探讨
加强工程测量管理提高工程测量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方测量工作探讨
同时对向间接高差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如何来解决等值线问题
利用ACAD线型编辑功能实现SURFER绘制等值线图的修改初探
地形高差较大的别墅区排水设计要点分析
农村房屋权籍调查中房屋测量的作业方法与分析
Surfer软件在气象资料自动成图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