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刚
摘 要:在框架结构梁板面钢筋的施工中,叠加的现象会产生钢筋位置高差、梁板保护层不足、局部楼板厚度超厚等问题,对施工质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也增加了项目的施工成本。因此,做好钢筋叠加的高差处理问题,非常重要。本文将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框架结构梁板;钢筋叠加;高差;问题;处理
1 前言
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复杂,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梁结构的交接处,由于上下层钢筋的叠加问题,会对层高和钢筋保护层厚度造成一定影响,需要加以控制。
2 梁板钢筋施工工艺
2.1 梁钢筋施工工艺
(1)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2)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问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梁同时配合进行。
(3)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4)绑梁上部纵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
(5)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绑扎,箍筋弯钩为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如做成封闭箍时,单面焊缝长度为5d。
(6)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端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其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7)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8)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钢筋直径大于或等于22mm时,应按设计和规范要求采用机械连接;钢筋小于22mm时,可采用绑扎搭头,搭接长度要符合规范的规定,搭接长度末端与钢筋弯折处的距离,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钢筋接头位置不宜设置在构件最大弯矩处,受拉区钢筋接头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百分率不大于50%。
2.2 板钢筋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清理模板→模板上画线→绑板下受力筋→绑负弯短钢筋
(2)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粉笔在模板上划好主筋,分布筋间距。
(3)按划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放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4)在现浇板中有板带梁时,应先绑板带梁钢筋,再摆放板钢筋。
(5)绑扎板筋时一般用顺扣或八字扣,除外围两根筋的相交点应全部绑扎外,其余各点可交错绑扎(双向板相交点须全部绑扎)。如板为双层钢筋,两层筋之间须加钢筋马凳,以确保上部钢筋的位置。负弯矩钢筋每个相交点均要绑扎。
(6)在钢筋的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如设计无要求时,板的保护层厚度应为15mm,钢筋搭接长度与搭接位置的要求与前面所述梁相同。
3 梁板钢筋安装要求
(1)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2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2)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飘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
(3)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但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篷、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
(4)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5)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中跨度)。
(6)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4 钢筋叠加高差探讨
按照《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3G101-1、11G101-1、13G101-1等)规定:双向板中,底筋平行于短边者置于下排,平行于长边者置于上排;面筋平行于短边者置于上排,平行于长边者置于下排等规定,框架结构梁板钢筋的安装,在主梁、次梁和楼板钢筋安装的锚固区,无法避免出现钢筋的叠加问题,在钢筋的叠加处将面临:次梁钢筋安装在主梁钢筋上后,楼梁的标高提高或梁保护层厚度不够;楼板钢筋在安装至次梁上后,更加增加楼板的标高,进而增加楼板厚度等问题,同时增加施工成本。
对于框架结构主次梁上层钢筋叠合产生的楼面高差问题,施工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处理方法是:(1)高差通过建筑找平来解决;(2)将框架梁主梁的箍筋截面高度变小;(3)在结构楼板浇筑时增加楼板厚度。
针对框架主次梁上层筋与板筋叠合问题,提出以下两套处理方案:
(1)将主梁截面高度增加47mm(如:截面尺寸为350mm×1050mm的主梁变为350mm×1097mm,主梁箍筋截面不变,即将主梁上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由25mm变为72mm)。主梁截面高度增加值=25(次梁上筋直径)+22(井字梁上筋直径)+10(上层板筋直径)+15(板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5(井字梁上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47(mm)。
将次梁截面高度增加22mm(如:截面尺寸为350mm×800mm的次梁变为350mm×822mm,次梁箍筋截面不变,即将次梁上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由25mm变为47mm)。次梁截面高度增加值=22(井字梁上筋直径)+10(上层板筋直径)+15(板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5(井字梁上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22(mm)。
梁板钢筋绑扎顺序为:主梁(Y向)→次梁(X向)→X向井梁→Y向井梁→Y向板筋→X向板筋。
(2)因主梁截面高度(350mm×1050mm)比次梁截面高度(350mm×800mm)大得多,拟将次梁上层筋布置于主梁上层筋与二排筋之间;将X向井字梁上层筋布置于主梁上层筋与二排筋之间。这要求施工单位在主梁钢筋就位后安装次梁及X向井字梁钢筋;待次梁钢筋及X向井字梁钢筋绑扎完成后,再完成主梁的钢筋绑扎工作。这样仅需将次梁截面高度增加25mm(次梁截面变为350mm×825mm);X向井字梁截面高度增加25mm(变为350mm×625mm)。
梁板钢筋绑扎顺序为:主梁(Y向)钢筋就位→次梁(X向)绑扎→X向井字梁绑扎→主梁(Y向)钢筋绑扎完成→Y向井字梁→Y向板筋→X向板筋。
对框架梁截面高度问题的上述两个方案,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设计单位认为第一套方案比第二套方案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即主梁截面高度增加47mm(由350mm×1050mm变为350mm×1097mm);次梁截面高度增加22mm(由350mm×800mm变为350mm×822mm);
梁板钢筋绑扎顺序为:主梁(Y向)→次梁(X向)→X向井字梁→Y向井字梁→Y向板筋→X向板筋。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进行钢筋施工作业,要对钢筋叠加问题加以重视,并做好叠加高度的控制,进而保证施工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赵培莉.钢筋混凝土部分叠合板受弯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9.
[2] 侯和涛,冯明远,邱灿星,蓝如海,曲冰,王彦明,田利.预应力混凝土钢肋叠合板受弯性能试验与理论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