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元对立形象中的审美观探析

2015-05-30 18:00唐述壮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审美观对比庄子

摘 要:《庄子》一书中塑造人物众多。在丰富多彩的寓言中,人物塑造也极其富有变化。其塑造的神人、圣人、至人、真人可以称之为“全人”,这些人四肢俱全,属于庄子心中的理想人物。但同时,在《庄子》却又塑造了许多畸形人物,虽然他们外表畸形,但是却德行高尚,为世所重,这与庄子所提到的理想人物形成了一个二元结构,对比之下体现了庄子更为高级的美学思想。与现今的审美观进行对比,意义非凡!

关键词:《庄子》;二元对立形象;审美观;对比

老子《道德经》里有一段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生相克的,美与丑、善与恶以及其他的两个对立面只有同时存在,才能更加衬托出彼此。这两个对立面可以是两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也可以是一个个体所存在的不同方面。对比衬托作为一种叙事手法,它能够使立意凸显,使见解变得更为深刻。庄子作为承继老子道家思想的后起者,在他的散文中,不仅仅将这二元对立的彼此通过个体与个体进行对比,而且还将自身两极的特点进行分离对比,凸显出庄子重德轻形,超然物外的审美哲学。这在他的散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辩手法,并为后学所继承。所创立的二元对立形象也很多,尤其是以《德充符》中数量为最多。

一、《庄子》中的二元对立形象

《庄子》一书中创立了许许多多的二元对立形象,其中尤以《德充符》为最。塑造了王骀、申徒嘉、哀驼它等六个畸形人的形象,这每一个形象庄子都选取了一个重要的人物与他们进行对比,虽然他们外形丑陋,但是最后那些所谓的高人都被他折服,并以此来烘托出这些人的超然之处,深刻地阐发出了庄子的处世哲学和审美哲学。

(一)《庄子·德充符》中的二元对立形象

在《德充符》中,庄子一共塑造了六个丑陋的残疾人,他们分别是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跂支离无脤、瓮鸯大瘿。书中记载王骀为“兀者”。所谓“兀”即是“刖一足”,意思就是砍掉了一只脚。王骀作为一个残疾人,“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对于他的门人“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做到了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圣人了。王骀虽然残疾,却做到了超过孔子所能做到的教化,最后将孔子都折服了。说明王骀学识广博,道德高尚,这是庄子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种体现,不为形体所拘泥,心实虚忘,内德充沛,这便是大美之所在了。另外一个人申徒嘉也是一个“兀者”,他和郑国著名的大夫子产“同师于伯昏无人”。子产见申徒嘉是一个残疾人,便觉得申徒嘉形象可鄙,不愿与他同席而坐,同进同止。最后在申徒嘉的解说下,其实子产还只是一个索人于“形骸之外”的人,其修养还非常低下。子产也自觉申徒嘉所说确然,“蹴然改容更貌曰:‘子无乃称!”自己已经无话可说,深感羞愧。这一个对比体现出了庄子看重修养与内涵的审美哲学,同时也可以将傲慢归结为一种丑陋。

第三个畸形人是叔山无趾,他虽然没有脚趾头,但是他却勤奋好学,以脚踵走路频繁向孔子请教,孔子却笑他触犯刑法,受过罪,现在来学,没有什么意义!叔山无趾却不卑不亢,娓娓道来。说自己形虽不全,却尚有一脚,可以全德以养身。天地尚且都不嫌弃自己,而夫子却有嫌弃之心,这说明夫子还有区别之心,德行修养还不够,最后反将孔子说动。这也说明了庄子对一个人德行的看重以内美为美的最高境界。第四个畸形人哀骀它,形貌丑陋,却内德充满,“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这说明哀骀它虽然形貌丑陋,但是却为世人所尊重,所喜爱。哀骀它与鲁哀公相处数月,便让鲁哀公刮目相看,足见哀骀它品德高尚。此处亦可见内美的重要性。最后两个畸形人是跂支离无脤和瓮鸯大瘿。这两个人都是伛偻残病,奇形怪状,但是他们与人相处,都只让人记得了他们的德行,而将其残缺的形体忘却了。庄子通过两位国君的看法展现了两位畸形人的丑陋,但是最后却通过“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展现出了二位高尚的德行,这与他们丑陋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哲学意味更加深刻,更加发人深思。

(二)《庄子》其他篇目的二元对立形象

除了《德充符》集中了这么多二元对立形象之外,《庄子》的其他篇目中也可以见到这样一种对立结构,这是庄子后学对这种手法的继承。在《庄子》外篇《山木》中讲述了一个人阳子宿于逆旅听到的一个故事。“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这里也有一对比,一美一恶,但贵贱却刚好相反。这正说明了贵贱并不在外表,相反自以为魅力无限,其实在别人眼里看来,却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更觉鄙陋不堪。另外如《田子方》中说的:“宋元君将画图,重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这里通过真画者与假画者两种不同的形象,真画者落拓自然,神闲意定;假画者谄媚趋竞,极尽趋炎附势之态。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自然凸显了修养深厚的真画者的形象。

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庄子总是喜欢用孔子这等圣人作对比,最后反而显现出了圣人的渺小。有人说,这是道家毁谤儒家的一种手法,庄子借贬低孔子的德行和学识,以达到推崇道家的目的。笔者以为,在庄子所处的时代,孔子的地位也并不像现在一样,已经到了圣人地位。就当是环境来看,孔子仅仅是比庄子早的一个大名人而已。庄子借以说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信服。其实说到底,庄子的这些举例仅仅是寓言而已,他的目的在于用两个极端来进行对比,使说理更加巧妙,更加具有说服力而已。就像庄子所提到的畸形人物,其外表丑陋之極,其德行修养表现得愈见高大。这样悬殊差距的对比,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庄子》中的二元对立形象所体现的审美观

“庄子突出强调精神美,这同他“道”的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道”是庄子哲学与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他哲学与美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审美观是极其高大的,超凡脱俗的。他超越了所谓的“形骸之外”,转而将“形骸之内”作为美的重心之所在。庄子所谓的真正的美,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自然之态。就如《知北游》所说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二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畸形人物可以用道德将残缺的形体补全,即使从前受刑残体,对于现在的自己的来说,道德充满,已将臭腐化为神奇。再如《秋水》篇中的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境界尚小,直到看到汪洋大海,才知道自己见识鄙陋,贻笑大方。真正的大美其实也是一种学识,一种境界。《田子方》中的真画者神闲意定,潇洒自然,其心已高于尘世,他所作的画必然也将超凡脱俗,意境非凡。人心之所想,必然会行诸笔端,其内心美者,所见者也必然是美的,其呈现的画作也必然是有意境,有内涵的。所以美好和谐的世界,并不是单个个体的行为就能做到的,他必须依靠所有人内心修养的提升。假若王骀、申徒嘉不是遇到像孔子、子产这些有一定修养境界的人,那他们的修养对于别人来说,也只是镜花水月,毫无实际的意义。他的高德别人也并不一定能够看在眼里。

庄子运用这种二元对立形象对比辩证分析的方法,把美从物质的具象的形态中分离出来,升华到一种抽象的可以让人感知的意识界里,这正是庄子“道”的思想的完美体现。正所谓大象无形,大美也是无形的。它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而不是观感的体验。这种大美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已经完全可以弱化外表的丑陋,让人忘却。当然,这并不是说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丑就不存在了。其实丑与美是相依相伴,只是因为人的修养境界提升后,人眼中所见就只有美了,丑便渐渐地消解隐藏了。所以,庄子的这种审美观要强求每个人必须要注重修养,以境界的提升来使世界上的丑弱化,最终达到自然和谐的目的。

三、《庄子》中的审美观与当今审美观的对比启示

当今的审美观可以说是和庄子的美学思想背道而驰的。人人追求白富美,高富帅,说白了,这些审美观念的灌输都仅仅是商家为了产品的销售而鼓吹出来的罢了。最终造成大家盲目跟风追求白美、高帅,整容、化妆品、增高药物及用品立马随之繁盛起来。民众在别人的审美观里活得痛苦不堪,为了这些虚无的美丽去赚钱去消费,最终还落得个毁容身残的结果。这种人造的美女和帅哥终究只是昙花一现,随着年轮的推移,一切的繁华都只是过眼云烟,谁还不是要经历身老病死。归结到一点,终究还是自己的觉悟与修养的流失。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别人包容,没有嘲笑,没有鄙陋,受害者又怎会心生惭愧,为了这种虚无的美去奋斗。但是如果被嘲笑者能够有点觉悟,超然于物外,不为这些虚诞之言而所动,任何人鼓吹这种错误的审美观,也是孤掌难鸣。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纠结于白美高帅呢?

庄子以一个自然主义的姿态,几千年前,他的智慧早已经将一切看透,所谓真正的美,其最高境界是一种道德修养。正所谓“德充符”,就如郭象所注:“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外内玄合,信若符命,而遗其形骸也”。当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的时候,人已经不再关注形骸,注重外表。所有的这些外向的美都是人的一种执念而已。没有一个人会说一个八十岁的老头长得帅,也没有人会夸奖一个老太太美若天仙。因为这一切对他们都是虚幻的东西,已经不值得拥有。然而年轻人之所以执念于此,不离不弃,是因为在这个群体里所有的人都在乎这一切,所以当他们境界低时,他们就只能同流合污,最终导致所有的人都在攀比,在他们心中,美的境界是什么?他们用一个虚无的“美若天仙”作为这种美的终极境界,最终所有的人都忙忙碌碌,倾其大半辈子来追求,到头来还是容颜消逝,一堆枯骨。

所以,按照庄子的审美观来看,美者不必自傲,美丑是相依相伴的。德行低下,言语粗俗的天仙照样被人唾弃。丑者亦不必自怨自艾,倘若德行高尚,为世人推崇,那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性美的展现,那才是美的最高追求。所以,当所有的人都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来进行感官审美,这个世界也将不会为着小美在斤斤计较,世间的嫉妒和失落都将逝去,整个世界归于和谐,最终便是美好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蒋锡昌.民国丛书·老子校诂[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10).

[2] 曹础基,黄兰发.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3] 吴光,马玉女.试论《庄子》畸人形象的美学价值[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8).

[4] 汪磊.审美效应的逆转 审美范畴的拓展——《庄子》畸人形象谈[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5] 邓心强.《庄子》“畸人”形象的当代借鉴[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7).

[6] 林小云.《庄子》中的“真人”和“畸人”形象[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作者簡介:唐述壮(1990- ),男,湖南邵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叙事学。

猜你喜欢
审美观对比庄子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庄子说》(二十二)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庄子说》(二十)
美术欣赏深度介入促生学生幸福感研究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