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质量

2015-05-30 03:27邹春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碳酸氢钠现象创设

邹春霞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4-02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特别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任何学习都离不开问题情境,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关键。同时,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改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学习化学没有积极性,不愿进行积极的思考,课堂学习成为一种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实效。

一、通过精心设计实验创设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均起重要作用。因此充分运用教材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做一做”等,都可以设置情境。如原电池教学,单凭理论分析未免枯燥无味,如果安排一个“番茄电池”实验,当学生听到贺卡的音乐响起会欣喜若狂,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接着设置悬念:“贺卡的音乐为什么会响起?番茄为什么能产生电流?构成这样一个能够产生电流的装置,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这就成为学生必须探究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此时学生已经被这些问题深深吸引,欲罢不能,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并继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之路。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

(2)铜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

(3)锌片跟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导线连接两端又有什么现象?气泡在哪里逸出?怎样逸出?

(4)在导线中接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向什么方向偏转?

根据以上问题所设置的台阶,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矛盾,启发学生边实验边分析,由现象到原理,逐步解除疑惑。这样的教学过程,激发其思而后达其辞。这样学生总是处在探索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乐趣。

二、通过设疑创设开放式情境

启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唤起求知欲,产生探索欲望和追求成功的欲望,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能使学生在成功感的喜悦中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成为化学的爱好者。

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时,给学生提供实验用品(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NaOH溶液),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1)根据物质的类别预测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2)根据碳酸钙的化学性质,推测碳酸钠可以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3)碳酸鈉和碳酸氢钠在组成上有相似之处,推测碳酸氢钠可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

(4)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发生了上述反应?

然后展示学习任务:①自主思考5分钟?②本组同学交流,写在学案上?③找小组展示答案。学生经过自主思考,小组合作交流,老师点拨,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了课堂实效。

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化学现象,对教材中的现象产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的疑问,使他们内心充满强烈的求知需要。例如学习单质钠的化学性质,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钠与非金属单质反应、钠与水反应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否反应?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可知钠非常活泼,立刻异口同声地给予肯定的回答。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并回答观察到的现象(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小球并四处游动、有气泡、发出嘶嘶的响声、蓝色浑浊),并向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所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那么原因何在?这就呈现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严谨的态度。

三、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化学知识,因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中有关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例如,讲盐类水解及其应用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经验,如洗涤油渍较多的衣物时为什么用碱水洗涤而不用凉的碱水洗?再如,为什么小苏打蒸制面食物会产生许多小孔,使面食有弹性而且好吃等。也可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这些联系生活实际的事实,摸得着,看得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实效,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碳酸氢钠现象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知识梳理
药物水杨酸钠与5%碳酸氢钠耳静脉注射治疗猪风湿性后肢瘫痪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猜谜语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过程热效应的比较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