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琼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存在重视硬实力忽视软实力、重视建设忽视应用、重视“教”忽视“学”等问题。目标确立功利、教学理念陈旧、整合资源能力有限、合作共享不力等是主要原因。提高认识、强化能力、建立制度保障是解决问题的可行策略。应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始,加强培训,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实用性强的教学资源,才能引导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47-04
信息技术通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其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自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信息技术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使得终身学习和发展成为可能,也使教师失去了知识的“霸权”地位,原有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教学对象的需求,信息技术在给教学带来各种机遇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全国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有力推动了信息技术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但很多学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变革认识程度仍不够,教师课堂上的信息化操作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存在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普遍了解缘于近年来的信息化教学要素设计大赛和各项评估指标中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可以说,信息化教学在职业学校的开展并不是由学校内部主动发起的教学变革,而是由于外部强大的力量推动的。学校重视硬性考核指标,教师因惯性使然,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对采用信息化教学存在抵触情绪,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缺乏正确认识。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目前信息化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基础建设:重视硬实力忽视软实力
信息化教学基础建设的硬实力主要指硬件设备的投入,这是各类评估中比较好衡量的硬性指标,如多媒体教室数、人均计算机台数、校园网带宽等,学校也非常重视,特别是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投入不断加大,职业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学设施基本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所有教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每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网络系统覆盖全校各个功能区。但在信息化教学的软实力建设方面,各学校准备明显不足,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从笔者所在学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统计看,大约70%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设备,10%教师从未使用过。多媒体设备的用途基本上属于教学内容的呈现,将传统教学的板书转换为PPT课件,充其量还处于计算机初级应用阶段,无论是从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能力方面考量均离信息化要求甚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教学应有的水平。
(二)资源建设:重视建设忽视应用
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有四类,一是教师自制PPT课件,主要用于替代板书;二是网上收集,资源类型为动画或视频,主要用于课堂教学讲解;三是购买或定制成品,资源类型为仿真软件或模拟软件,主要用于实验或实训;四是学校自建或共建精品课程。江苏省以三批国家级改革示范校为主体成立了15个大类专业协作组,目前已建成102门课程,还有80门课程在建。后两项建设的主体是学校,资源相对丰富。按理说这些教学资源应该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如已有的102门课程,还有配套教材,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5个大类专业均有相应的课程资源,能坚持使用并充分发挥課程平台作用的教师基本没有,偶尔尝试使用的教师只有3人,周边同类学校也大体如此。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且不说质量如何,有无错误,但就教学的针对性而言,如果不进行再加工就直接使用,其效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此外,这些资源都处于零散状态,以教师个人为中心形成数据孤岛,既没有统一的数据格式,也没有统一的支持平台,不便于信息共享,有限的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技术支持:重视“教”忽视“学”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先后经历了多媒体教学(组合资源,缺乏交互性和可控性)、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整合资源,交互性好,可控性强)和信息化教学阶段。前两个阶段中技术支持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教学理念依然是传统教学思想的延续,改变的仅仅是教学手段,信息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信息化教学的思想基础为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的作用也由作为教师教的支持工具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意义建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教学重点是在“学”上。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设计学习环境的手段,也是帮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促进“学”的手段,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是其主要特征,信息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流动也是多向的。以此对照,职业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多是支持“教”而非支持“学”。
二、原因分析
技术改变生活,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已不可逆转,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途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会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特别是自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首次举行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来,信息化教学得到了各级行政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学校亦将信息化教学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抓手。那么,目前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确立功利
硬件有标准,获奖有任务。评估指标一般以硬件要求为主,获奖任务则作为单位成绩的考核指标。目标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对于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类大赛,特别是国家级赛事项目最后都会变成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目标考核的指标,技能大赛如此,信息化教学大赛亦是如此。学校为完成目标任务,请制作企业参与重点打造项目参赛,只有参赛教师才涉及其中,这与教育部希望通过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教学理念陈旧
设备易买,观念难改。信息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革命更是教学理念的重建,这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一脉相承。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化教学,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讲解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信息技术则是为这种转变提供支持。学生学习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内容也可以是个性化定制。思想指导行动,如果不能把握信息化教学的本质,信息化教学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改变,因此将信息化教学等同于用带电脑上课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使用一些仿真模拟软件也是为了“教”的方便,依然停留在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
(三)整合资源能力有限
也有部分教师切实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但苦于手中教学资源不够或购买的课程教学资源又不能十分切合教师的教学所需,这也是信息化教学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大部分教师不具备独立进行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笔者认为也没有必要,但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将需要的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江苏省职业学校以专业协作组的形式与创壹软件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现已完成的102门课程之所以教师使用较少,就是因为教师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这个课程平台需要教师对课程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也就是对已有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再创造,以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案例。
(四)合作共享不力
根据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和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準,职业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合作共建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由于各学校不同时期需求的不一致,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已建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有的省级专业协作组共享成果属于共性的专业平台课程资源,个性化有特色的资源缺乏。此外,自2010年全国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举办以来,很多省级以上获奖作品都有企业参与设计与制作,获奖作品的水平逐年提高,同时因为内容是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强,本来可以成为大家相互学习借鉴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但因为所谓的知识产权问题(录屏软件就可以解决),这些作品都没有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范例。
三、解决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已经免费,从2013年起各专业学生由在校2年改为在校2.5年,这表明职业教育已走过扩展规模进入了一个以质量促发展的阶段。信息社会的标志是前所未有的知识更新速度,终身学习已经成为职业人的必须,职业教育如果仅仅满足于教会知识或教会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无疑是教会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改变目前教学困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实施信息化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实现三个转变。首先是实现从重视硬件建设到重视软件建设的思想转变。从国家改革示范学校建设标准和江苏省高水平示范学校建设内涵指标中可明确看到,对信息化要求无处不在。以国家改革示范校资金分配的要求来说,中央财政投入的经费用于购置设备不得超过20%,用于教师培训的不得超过10%,其余绝大部分资金需用于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其次是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要实现从教学手段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校长要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学校内涵发展的抓手是课程建设(含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是信息社会教师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是一道必做题而不是选择题。再次是实现从助教到助学的转变,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由“教”转变为“导”,利用信息技术主要是辅助学生的“学”,而不仅是辅助自己的“教”。
(二)加强培训,强化能力
强化三种能力,完成三项工作。本文所指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六大组成部分。[1]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目前教师急需强化提高的三种能力,也应该是现阶段培训的重点。其他如信息化教学评价与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应借助专门开发的应用平台获得,教师只要能够熟练操作即可,且这些平台是开放的,教师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或更换内容。如何检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每学期要求教师完成三项工作,就一个教学单元设计一份信息化教案,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录制一节信息化教学的公开课视频。对于最为困难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可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借助企业的技术优势在合作开发中进行提高。
(三)资源建设,注重实用
学校主导,企业参与。随着国家改革示范校、省高水平示范校、品牌专业等的创建,各职业学校均需要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其建设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内容建设,二是平台建设。对于内容建设,笔者认为一定要便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DIY,也就是说课程资源一定要分解到每个任务的最小模块来进行制作,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资源库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进行整合,利用教学平台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平台建设则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将其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无时空限制的学习空间,但必须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所需要的评价功能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随时监控功能。
以上两部分内容的建设均需要企业的参与,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建不仅可提高建设的水平,缩短建设周期,更重要的是还可培养一批具有开发能力的教师。特别是内容建设,不仅需要制作企业的参与,还需要提供学生就业岗位的生产或服务一线企业的参与,保证教学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制度保障,整体提高
面向全体,由易到难。正如各学校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视一样,政策导向是关键。人之惰性,天性使然,让教师放弃原有固化的程式去重新接受并学习一个新的范式,困难是必然的。以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看,制度推进是非常有效的外部措施。一是制定课堂教学规范,要求教师上课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从PPT课件开始,学会数字资源的整合;二是将两课评比(含文化课和专业课)、信息化大赛(两者选其一)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及年终绩效挂钩,申报初级职称需校级获奖,中级职称需市级获奖,高级职称则必须省级获奖;三是对于市赛以上获奖选手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争先创优,同时在教师聘用和课务安排上有优先选择权。通过以上措施,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在近两年省两课评比和信息化大赛中均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奖名列全市第一,而且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有了整体提高。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单项工程,而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支持网络化,管理信息一体化,这只是信息化教学的显性特征,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精细化的教学过程管理,构建起学校人才培养监测与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信息的数据化,才是信息化教学之本质。
参考文献:
[1]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