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永清
【摘 要】
试论语文教学技巧,适时、适度、激趣、全面 、肯定、合理提问,激发兴趣,使学生真正悟透疑点,从而使实际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十余年,发现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诱导法,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所谓诱导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学生的需要与欲望出发,并巧妙地把学生求知欲望同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诱导学生明确自己对知识需求,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课堂诱导,更有必要掌握一些诱导的技巧。我认真探究诱导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用自己的体会来抛砖引玉,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来考虑。
一、适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掌握诱导的时机,才会收到最佳的效果。
1.在教课文的重点、难点之时,此时学生易产生胆怯畏难情绪,问题一出必然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上学期我在教《信客》时,指导同学先理清情节,然后要求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再谈感受。对于感受,大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下了一个“信客生活很苦”的结论。此时我诱导一问:“你喜欢信客吗?你愿意做一名信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诚信是信客的生命,也是维系整个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的主题自然地为学生所接受。
2.在将要得出规律时,此时诱导,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索奥秘,发现规律,深层次地思考问题。一次公开课上,我下乡到樟树永泰中学听一位老师讲《故乡》。他的诱导恰到其时,使我大受启发。他先布置学生找出文中描写闰土肖像的句子,然后要求说明肖像描写的作用。看到学生心求通而不能通,口欲答却又说不出,这位老师设置了这样三个诱导问题:①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相比,外貌有何变化?②从肖像描写中可看出闰土家境有何变化?③闰土的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由于诱导相机、适时,学生很快明白了“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生活重负留下的印记,是闰土家境日渐艰难的形象反映。这种家境变化,正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农民生活困苦的现实。
二、适度
课堂诱导的合理性原则告诉我们,设计问题的难易层次,应循序渐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力求问题圆满解决。
一位老师讲《孔乙己》时,先设计了这样一个诱导:“造成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是因为虚荣心太强、是因为懒惰、是因为封建的科举制度等。老师紧接着又诱导:“造成这种原因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同学们七嘴八舌。老师又要求学生细读课文。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结果发现课文有多处内容可以说明造成这种原因是必然的。由于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就够着了果子,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趣
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学习也是这样。以新颖独特的诱导撩拨学生的好奇之心、好胜之心,可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还是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师,还是那篇《故乡》,他曾设了这样一个诱导:“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间找线索。教师同时又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比常规的人物形象分析要有效得多。
四、全面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好多诱导的好问题,可惜的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似乎视而不见,诱导的对象始终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哪怕是简单的诱导,我留意了一下,那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八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三次。后来我了解到那位老师是怕别的同学回答不出来而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回答和愿意回答每一道问题的,因此诱导时选择适当的提问对象也是课堂提问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诱导的问题有这么几个层次。第一类是问“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断型问题。这类问题是最简单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一般每个学生都可以回答出来,因此,这类问题的诱导对象应是或主要是差生。第二类是问“是什么”和“怎么样”的描述型的问题。第三类是问“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识记有关知识甚至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前提下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原因,一般来说这类诱导对差生是比困难的,因此,这两类问题的诱导对象应主要是中等生。第四类是问“你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诱导,对一般的学生来说,要较好地回答出这类问题很难,因此这类诱导的回答只能由那些思维敏捷的优等生来完成了
五、肯定
我担任樟树二中语文备课组长十五年,经过多年细心观察,发现很多教师的课堂诱导法很值得我学习,教师在诱导时亲切,和悦,有耐心,最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在关键环节上一直处于应激状态,从而爱学,会学,乐学。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其次要评价回答得“好不好”。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客观公正,鼓励学生参与。
只要我们掌握了科学的诱导技巧,合理提问,激发兴趣,使学生真正悟透了疑点,就一定会在实际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