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信客是奉献者吗

2016-09-23 17:51林彬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苦旅生涯年轻人

林彬

余秋雨的《信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教学用书》认为《信客》一文讲的是“社会总体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这显然是就年轻信客而言的。因为他去世时,“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但这样解读文章,终究不能令人信服。

老信客仅仅是文章的一个引子吗?仅仅是起到陪衬年轻信客的作用吗?老信客是奉献者吗?作者对他笔下的老信客抱什么态度?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总觉得难以琢磨透。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这年轻信客不像老信客一样物色一个接班人?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并因此豁然开朗。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明白年轻信客为什么充当信客。标志着他接过这个担子的句子是:“他也不再回绝”。让他不再回绝的原因是老信客“整整两天”,“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

我们来看看老信客在“裁红绸边事件”之后的表现。老信客申辩不清,满脸凄伤,拿起那把剪红绸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着那只伤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刚从上海落魄回来的年轻人,进门便说:“我名誉糟蹋了,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一个“扎”字我们读到了用力之猛,愧疚之深,让我们感受到了锥心之痛。信客信客,讲的就是信啊,名誉就是他们的职业命根子!进门便说的自然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他是多么重视这份职业。 “我名誉糟蹋了”,常规的思维是“我”是如何的痛苦。老信客的一个“可”字便将自己的种种痛苦一笔勾销,他无暇顾及自己的悲剧命运,最让他揪心的是:“这乡间不能没有信客”。在这个举世都在唾弃他的时候,他却牵挂着、担忧着在外的谋生者和乡村的守望者,怎能不令人动容。

接下来是整整两天,在乡人的猜疑与唾弃中,老人细心慢气地告知路线的艰难、生活的辛劳,讲得那么多、那么细,一定深深地震撼了年轻人的心灵。你看,“从头至尾,年轻人都没有答应过接班,可是听老人讲了这么多,讲得这么细,他也不再回绝”。显然,在老信客一厢情愿地把年轻人作为接班人委以重任的时候,年轻人尽管不愿做信客,因为同情、敬重,自觉地、毅然地接过重担,他做信客,源于对老信客的承诺,虽然嘴上没说什么——这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承诺,无声但郑重。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信客除了作为信客这一职业的一些共性这外,还是有所区别的。老信客对信客这职业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信客这一职业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已不可分割,他自觉承担起信客这一职业的传承责任,信客苦旅,他甘之如饴,即便最后小节有亏,仍不能影响他的一腔热情。纵使世人都鄙视他,亦不能改变他对这一职业的留恋,对乡人的牵挂,他铸就了“信客之魂”。年轻信客在信客生涯中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一方面是他在恪守信客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则是他对老信客承诺的履践,这使这一人物重情重义,富有传奇色彩。

可以以文中的一些细节为依据。受到诬陷后,年轻信客的表现:“这次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这就像他信客生涯的结束仪式。由此纵观他的信客生涯,因老信客的嘱托而起,以告知老信客的地下英魂而终,老信客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从结构上看,我认为文章采用的是双线结构。明线是年轻信客的从业生涯,这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发现,它贯穿文章始终,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暗线是老信客的命运。课文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或详或略,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都涉及老信客。同为信客,他们既有同向映衬,也有反向对比,共同指向文章中心。请看文中的描述:“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问询。大半辈子的风尘苦旅,整整一条路都认识他。流落在外的游子,年年月月都等着他的脚步声。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刮风下雨时,他会起身,手扶门框站一会,暗暗嘱咐年轻的信客一路小心。”这样的好灵魂怎能被读者轻易抛弃?作者正是通过对老信客的描写,传达出的情感与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强烈鲜明地表现文章主题 。如果说本文是讲“社会总体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这里的奉献者必须也包括老信客,所有的读者都该是社会良心的代表。

由此,老信客并不是一个陪衬人物。他是信客这一职业群像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这个”,他的遭遇使文章弥漫着一种悲情氛围。作者对他的遭遇是同情的,对这个人物总体上是赞赏而敬重的。

因此,我们便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年轻信客要把墓筑在老信客的边上,那是出于对已被世人遗忘的老信客的同情、理解和尊重,出于对他的感激——正因为有了信客生涯的历练,才成就了他今日作为小学校长,受四方敬重的光荣。

作者在《文化苦旅》序言中提到的“希望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本该受众人缅怀与景仰的老信客,最终还是湮灭于山川草木之间,人们至终都不能原谅他的一点点过失,即使事实上非常微不足道。人们至终都不能理解他那高贵的灵魂和济世的善心,人生稍一失足,便可能落入万丈深渊,便可能前功尽弃,永无弥补,永无回头之路。怎不令人嘘唏再三,百般感慨。这种苦味萦绕在读者的心间,令人无法释怀。

猜你喜欢
苦旅生涯年轻人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百年前,文化名人的回乡“苦旅”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年轻人如何理财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年轻人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