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庆文
一、引预自探
(一)问题情境探究
1. 搜集家中的药盒,看看它们都有几个面?这些面形状一样吗?大小一样吗?观察后写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观察、记录、写感受)
2. 小张同学的床有20张大纸,小李同学的床也有20张大纸,由此说这两张床一样大,对吗?(先独立思考,再与家长讨论)
3. 制作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一页挂历有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那么大?量时你有什么感受?(操作和初步感受用平方分米量)
4. 用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个小药盒面的大小可行吗?怎么办?量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操作和初步感受用平方厘米量,初步归纳量中的规律)
5. 在室外画一个长是5米,宽是3米的长方形,用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塑料布量一量看它有多少个塑料布的大小,如果不量,你能很快说出它有多少个塑料布大吗?(操作和初步运用规律,感受用平方米量)
6. 测算数学书的封面的周长是多少?测算并描述它的面有多大?(应用规律)
上面的6个探究题并没有谈及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的含义、面积公式的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它却渗透了上述概念和规则于具体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关概念和事例的表象,初步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这些活动安排在课外(也可以由教师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避免课堂时间紧所造成的形式化探究。探究问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和操作的兴趣,而且提供了操作指导,思考提示,同时构成了环环相扣的系列,便于学生有序操作,有利于将学生的探究不断引向深入。
(二)自读探究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内进行。学生经历了操作探究之后,可能顺利地解决了探究问题,并获得了一些体验;也可能按要求操作了,但印象不够深刻。此时让学生自读教材,便可以澄清操作探究中所产生的模糊认识。自读探究前可以启发说:“你们想知道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吗?你想详细地了解这些知识吗?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把书中的每一句话都读懂,把书中的图画与文字结合起来读,练习用自己的话说明图意。遇到不懂的问题请做好记录。”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所学的单元便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归纳存疑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精读教材,归纳主要知识,形成学习笔记,画出不懂的地方,留到交流中解决。引预自探这一大的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问题情境探究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归纳、计算、推理,达到对本单元核心概念、思想方法进行操作性整体感知的目的,再通过自读探究、归纳存疑两个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明确知识细节。这种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上建构新知的做法,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打破了传统的按知识点逐一分散学习的惯例,便于学生整合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整体输入是有结构的,环环相扣的。学生的探究就像登山一样,越接近顶峰就越充满胜利的渴望,就越激发出克服困难的勇气,这种探究充满了情趣和挑战,充满了快乐和成功。
二、交流存疑
学生个体探究中总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交给教师解决吗?不,这其中的许多问题完全可以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解决。此时,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办法,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个体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再把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待下一个环节来解决。
三、合作释疑
对各小组存在的难点问题,分别由各小组逐一提出,归纳出重点问题,由各小组共同合作解决。集体合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启发引导,也可以重点讲述,指导看书,最终克服困难。
第二三环节都是采用合作的方式,不但给待进生提供进一步向学优生学习的机会,而且使学优生通过帮助待进生解疑,使他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使所学更加明晰、深刻。
四、实践运用
这个环节分简单的实践运用和综合的实践运用。简单的实践运用是指概念法则的直接应用。如,面积单位的换算、面积单位的选择、简单形体的面积的计算。综合实践运用是通过一两个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任取一张长方形纸,测算出它的周长和面积;从中剪取最大的正方形,可以剪几个?求出剩下的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用100米长的绳子围长方形,有多少种围法?计算它们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五、课外延伸
此环节是把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引向深入,让学生探究更复杂的问题。如,让学生测定树叶的面积。五环节单元整体探究模式,按照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顺序,学生经历整体感知—深入分析—实践运用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认识规律,发挥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缩短了由分点训练再到综合训练的进程,节约了课时;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探究的时空及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整和优化了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真实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输入的单元教学法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了数学教学的高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