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修和
[摘 要]在教学初,应注重导入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把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关键词]应用能力 引导 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00038
中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充分反映了中学生普遍欠缺数学应用能力.柏拉图说:“数学是一切知识的最高形式.”数学的重要性就体现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上.下面我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教学从实际出发
数学与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数学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的行程问题时,利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上学这个场景:从家到学校两地距离一定,由家到学校步行时,步伐的快慢(即速度)可以改变从家到学校的时间.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入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体现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价值.这样的教学设计会给学生带来一双智慧的眼睛,他们会很容易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知识.最后,我给学生分析了行程问题是路程、时间、速度三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教学初,注重导入设计
新课导入是整个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其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导入设计要针对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学习心理、兴趣爱好等,做到有的放矢.“导”是辅助,“入”才是根本.其次,导入设计应建立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系统基础之上,要确保导入内容本身的科学性,即做到准确无误.例如,可在教学中导入这样一个问题:小明所在城市的出租车收费是这样的:起步价(不超过3千米)为5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的收费为1.2元.周末小明要到他叔叔家,坐出租车花了11元.请问小明家距离他叔叔家有多远?分析发现,小明家距离他叔叔家一定超过了3千米(11元>5元),那么(11-5)元就是超过3千米后坐车所花的费用,这样就很轻松地求解了.教学中导入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还能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感知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是必然的.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认知能力,能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也懂得了一些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策略.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用数学思维去思考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型学科,无论是数字图形的计算识别,还是信息处理,其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尝试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面对生活.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接受能力比小学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知识的拓展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学生学习数学主要还是通过教师的举例,然后进行模仿.但很多提高题不是靠“模仿”就能解决的,更不能依靠“题海战术”应对.学生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再则大量做题会使很多学生厌恶这门学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教师应努力探索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把建模思想渗透到教学中
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往往是建立数学模型,教会学生分析研究对象的特点,然后建立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解之,最后对求解的结果进行检验.结合数学模型进行教学,既能对问题进行浅显易懂的解释,又能揭示该题的本质.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可以这样引入:“冬天的某天,海南的气温为25℃,而此时的北京的气温为-3℃.问此时海南的气温比北京的气温高多少?”教师可以展示课件上表示这两种温度的温度计.学生可以轻松地列出式子,通过数格总结有理数减法的法则.教学中,教师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法国数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把建模思维渗透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把握教材和新课标的要求,吃透、吃准教学内容,反复加工创新,多留意收集与平时的生活联系紧密的应用性问题,与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