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静 贾吉明 王秀丽
摘要: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十年有余,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工程承包的形式不断升级。现今国家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更加鼓励优势产能走出去,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进一步实施海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詞:一带一路;对外工程承包;走出去;策略
为进一步支持中国企业开发海外市场,充分把握世界经济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战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2013年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营业额占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的一半,这一国家战略将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提供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推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又快又好地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面临的国内外环境
1. 国际环境。
(1)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更加开放。全球经济在经历过长期低迷后,正逐步复苏,对资金需求旺盛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已走出金融危机后的低谷,呈上行发展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可带动国内经济发展、提高就业水平、显著改善民生,因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基建行业,大力实施基建投资计划,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亟需改善国内相对落后的基建水平,迫切希望外资注入本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非洲、欧洲、亚太等区域内的互联互通纷纷启动,为工程承包企业投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创造了大好机会。
(2)融资能力成为工程承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后,资金短缺成为全球普遍经济现象,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中长期资金的大量投入,而本国政府财政资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因此带资承包项目受到业主的广泛欢迎。大型基础设施BOT/PPP项目亟需私人资本的参与。融资能力的强弱成为工程承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能否落地。国际先进承包商往往自身资金实力强大,并且能够与本国金融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3)承包方式不断向高端延伸。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不断激烈,国际工程发包方对承包商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越来越高。EPC(设计—采购—施工)、PMC(项目管理总承包)等一站式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模式以及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作模式)等带资承包方式成为国际大型工程承包的主流方向。这些承包方式对承包商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求承包商承担项目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还要求承包商承担项目所需融资。国际先进承包商必须能够适应承包方式的这种变化,实现设计和施工相结合,设计和前期研究、后期设施管理及物业管理相结合。
(4)对工程承包商的要求更为严苛。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虽世界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国内经济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为了保证本国公民的就业率,相关工程所在国提高了外国人员在本国的就业标准,这直接增加了承包商的运营成本。承包商需要增加使用一定比例的当地员工,并在加强本土员工的管理上下功夫。此外,承包商要熟悉当地法律、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传统,并严格遵守,只有严格遵守工程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才能使国外承包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竞争激烈的国际承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2. 国内环境。
(1)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基建市场吸引着全球资本的高度关注,是近三十年以来全球最火热的战场,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过程中,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也在不断进步着。特别是以央企为主的工程承包企业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成熟的技术水平,正不断跻身国际先进行列。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工程企业榜单中,中国企业数量最多。中国企业工程模式也由最初的劳务承包到总承包、投资、实物换资源等高端模式转变,拥有大量技术和工程经验的中国承包商正不断跨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2)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强化。政府不断深化“走出去”战略,扶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的力度继续强化。“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者,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承载着政府的殷切希望及全力支持。新成立的亚投行正是为解决亚洲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乏问题而设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丝路基金也是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建提供投融资支持而设立的金融机构;政府同时加大融资、信保、退税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高层甚至亲自推销高铁、核电等中国技术。这些均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国内环境,承包企业应及时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新机遇,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发挥自身优势,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将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传至全世界,并享有全球美誉。
二、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现状
1. 对外工程承包规模不断扩大。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行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完成额1 42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 000亿元,同比增长3.8%,新签合同额1 91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而1985年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规模仅为6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企业对外工程承包业务规模翻了近237倍,成为“走出去”战略重点支持领域和重要组成部分。
2. 对外工程承包形式不断升级。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形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深刻变化,历经了劳务分包、施工分包、施工管理总承包、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加融资及海外投资等阶段。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形式不断向高端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对承包模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倒逼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不断适应变化多端的国际市场,升级工程承包模式。
3. 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更趋多元。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地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市场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其中主要以非洲市场为主。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艰辛开拓海外新市场,如北美、拉美及欧洲等地区,不断扩大在这些国家的业务规模,提高中国工程承包的国际影响力,如中国建筑中标美国普拉斯基高架桥项目、韩国釜山海云台综合体、葛洲坝集团中標阿根廷水电项目,这些新市场给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4.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更加多样。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外工程承包主体也更加多样化。从企业属性上来看,虽然央企在对外工程承包中占主体地位,但近年来不断有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丰富和优化了承包主体结构。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最多的企业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完成营业额约为97亿美元。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正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承包市场。从行业分布上看,除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外,各类外贸进出口企业、资源开发企业、农业生产企业等都在积极地“走出去”,不断丰富着走出去主体。
三、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主要问题。相比于国外发达国家工程承包商,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具体来说,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问题、承包企业自身问题、人才储备问题。
1. 融资问题。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他们正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金融危机爆发后,资金短缺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面临的难题,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同样面临融资难题。相比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支持体系,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投融资方面获得的金融支持明显不足。具体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在支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出口信贷、保险、担保等方面的支持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支持体系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政策性金融在支持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资金多倾斜于央企,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我国政策性贷款利率偏高,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政府优惠贷款是目前我国最为优惠的贷款品种(利率为2%,贷款期限最长为20年)。而国外承包商可从本国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低至1%甚至是零利率;我国唯一一家政策性保险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费率偏高。中国信保所能提供的相应保险产品费率普遍高于同业水平,这增加了承包企业的投保成本,不利于企业开展国际竞争。中国信保能够提供的保险产品品种比较单一,难以全面覆盖承包企业风险需求,在帮助企业获取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商业性银行的资金成本偏高且参与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不够充分,资金成本偏高,这不利于承包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竞争性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常用的项目融资方面缺乏经验,对无抵押和担保的承包企业的工程项目不愿提供长期巨额贷款,这无疑严重缩小了承包企业的资金源头,不利于我国承包企业同国外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展竞争。商业性银行拥有巨额资金,若能全面参与到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融资中来,则能有效缓解承包企业融资单一的问题,改变其依赖出口卖方信贷的现状。
(3)国内直接资本市场有待完善。相对于银行间接融资,企业从直接资本市场融资成本更加低廉。但我国直接资本市场不够完善,不能有效解决工程承包企业的直接融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资本市场的层次结构尚未形成,企业评级体系不健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等直接融资工具不成熟,机构投资者偏少,市场投机现象严重,资本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完善的资本市场能够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最为直接有效的资本资源,我国直接资本市场应完善自身建设,提高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
2. 承包企业自身问题。我国大多数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属于国有企业,存在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如经营方式和经营组织落后、历史包袱较重、企业资产机构不合理等,这些传统的运营机制还都处于改革和运行之中。资产质量不高、资本金不足和资产负债比率过高等问题直接导致资金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下降。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相互压价、恶性竞争现象严重,其结果是个别中国承包商以低价中标后,无法按质按量完成工程任务,严重破坏我国公司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上的信誉,并影响到今后的长期合作。
3. 复合型管理人才缺乏。人才缺乏仍是影响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国际竞争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迫切需要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以及熟悉国际经济金融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而这些人才的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以及管理效率,不利于我国企业熟悉国际规则并参与国际竞争。
四、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存在问题的对策
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和协会的作用。健全的对外工程承包法律法规有利于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有利于承包企业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减少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因此政府应在制定相关制度上下功夫。在审批程序上,政府应简化对国际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的补贴政策的审批手续,使得政府对承包企业的支持快速到位。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关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变化,加强与同业的沟通交流,积极为承包商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为其扩展海外市场做好服务作用。
2.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政策性作用,在支持本国工程承包商走出去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应积极开发更为优惠的贷款品种,积极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中国信保应加大对产品品种的开发力度,比如说有关汇率风险方面的保险产品、证券化担保产品,完善海外投资风险产品,并在降低保险费率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积极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利用“一带一路”这一战略契机发展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目前成立的丝路基金和亚投行也是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新兴资金,为拓展海外业务获取更多的金融支持,积极投身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快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合作机制,通过进行金融创新,开发更多的适合国际工程承包的融资品种,以满足承包企业的国际化需求。加快完善我国的直接资本市场,做好企业的信用评级,为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获得成本低廉、来源多元的资本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加强承包企业自身建设。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规范自身管理,加强公司治理,改善财务报表,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灵活利用外资,通过融资创新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以投资带动承包模式不断向高端延伸。承包企业应在工程质量、技术服务上下功夫,把经营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价值链上,努力向国际标准看齐,并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有实力的工程承包企业应把握时机通过实施海外并购项目,加快国际化进程,完善海外销售网络。
4. 注重人才培养。对外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人才团队,企业要加大对自身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培养一批熟知国际规则又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家队伍。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复合型人才能够得到可持续供给,使企业智库不断丰富,为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五、 总结
不论是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还是基础设施水平先进的发达国家,都对本国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巨大需求,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拥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广度,积极参与建设全球基建业务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瓶颈问题,有利于我国优质产能向海外转移,带动我国国内经济发展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福利。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和技术经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享有美誉,具备进一步走出去的能力。当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大力提倡的重大策略,其优先发展的领域便是基础设施建设,新一届政府积极推进并成立了亚投行以及丝路基金作为配套的金融机构,这些均为工程承包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主体,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应抓住“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努力缩小与国际先进承包商的差距,积极参与海外工程建设,跻身于国际先进承包商之列。
参考文献:
[1] 金锐.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建筑市场:特点与趋势——2009年全球最大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商业绩评述.国际经济合作,2010,(10).
[2] 徐少卿.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特點、问题和金融支持对策.经济纵横,2012,(2).
[3] 孙玉宝.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经济合作,2013,(10).
[4] 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商会.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年度报告,2014.
[5] 张莉.“一带一路”战略应关注的问题及实施路径.中国经贸导刊,2014,(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我国央企产融结合风险的微观治理研究”(项目号:11YJA630134)。
作者简介:王秀丽(1965-),女,汉族,天津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会计准则研究;李淑静(1986-),女,汉族,山东省菏泽市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金融、出口信用保险、银保合作;贾吉明(1982-),男,汉族,辽宁省鞍山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在读会计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质量分析、产融结合。
收稿日期: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