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辉
摘要:本文从分析农民工培训现状入手,讨论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并从政策导向、教学目标、企业联合三方面提出了中职学校做好农民工培训的相关策略,以期找出建设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中职学校;农民工;培训;策略
【分类号】D412.6
农民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作主体,他们的技术水平与个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在逐步推进产业改革的当下,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这对农民工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实现他们劳动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中职学校开展相关培训时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民工潮、民工荒、留守儿童等近几年频繁出现于公众视野的关键词莫不与农民工这个“新生”群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更多人口从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进入城市,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一员。而国家相关机构出台的农民工培训规划则给这些走进工业生产,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农民提供了获得更好就业机会的可能。
然而,由于农民工数量的急剧增加与相关培训教育的发展过缓,农民工培训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未能收获有关部门的预期成果。以中职学校为平台的农民工培训,由于无法满足相关行业的人员技术需要,且不适用于文化水平偏低,学习兴趣不强的农民群体。简单来说,农民工培训的基本现状是由教育机构、教育方法不完善、社会相关政策不足、农民自身学习意识不够等多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对多数农民工来说,参与培训学习并不能改变他们投身的生产行业,也无法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对一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工来说,学习本身的难度也使得他们无意参与。
此外,农民工培涉及教育、农业、工业、城乡管理等多个部门,是一项综合性强的整体性工作。是以相关中职学校在开展农民工培训时,必须征得各个部门的共同许可,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涉及范围大,各项政策分工不清、權责不明,人员调动范围广等问题,很难实现培训体系的规模化和条理化。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很难在培训过程中获得实际性的帮扶指挥,也很难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换言之,培训体系与机制的不完善使这项本就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在培训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教学、设施、政策、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限制了中职农民工培训领域的良性发展。
中职学校做好农民工培训的策略
针对农民工的培训是一项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长期课题,有关学校需要在相关政策的指挥下建立起完善的教学和管理体系,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出发,开展贴近生产实际的能力培训教学。
2.1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农民工实际情况开展培训
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中职院校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各级各类的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其二则是工业企业上岗技术培训学校。对于前者来说,农民工培训的开展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为依托,以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进行的。它将经验型的相关内容转化为科学理论的应用指导,从而使农民以科学为农业生产的指导,以科学方法提高农作物生产水平。对于后者,培训的目的则是丰富农民工的个人能力,使他们在种地外拥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从而方便他们在城市中寻找工作,打工赚钱。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中职学校的培训课程要以生产实际为出发点,将理论课程放在实践当中进行,避免出现针对普通学生那样的应试型教学。此时,负责培训的老师应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不断丰富办学经验与师资水平,将能力培养提升到较高水平上来。通过对当地工厂的实地走访或参观一些雇佣农民工较多的企业,切实了解相关企业对农民工素质的具体要求和用人需要,对授课目标和授课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以此实现培训的现实性。
与此同时,培训内容还必须考虑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历。近些年,不少初中、高中毕业生从农村走出来,加入了农民工大潮。相较于年龄稍长秀儿农民工,他们的学习能力与个人文化基础更好,更容易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技术能力,进而成为市场上亟需的技术型人才。而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农民工群体,进行授课时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与接受速度,将授课进度调整到合理的速度上,通过他们更熟悉、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开展培训。此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这群人吃苦耐劳、工作经验丰富的特点,用大量实践型教学取代理论知识传授,进而实现教学难度的降低。
2.2深入了解相关政策,与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合作教学
农民工培训是国家相关政策的具体要求,也是解决工业领域劳动力不足现象的有效手段。从实际情况上看,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城市对农民工的需求量更大,每年南下谋生的农民工也在不断增多,所以有关地区的职业培训机构应重点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来完成农民工的接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是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中职培训正是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开展培训的中职学校应先到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学习,确保能深入了解农民工培训的有关规定,使培训工作与政策实现紧密结合。其次,中职院校培训经验的积累需要与有关部门进行及时分享和反馈,这样能帮助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政策,进而帮助农民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第三,根据政策内容,相关部门应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中职院校进行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从而确保农民工不会因为培训费用过高而放弃接受教育,进而努力实现农民工上岗前的技术水平提高和专业教育普及。
2.3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调动农民工参与积极性
从目的上来说,开展农民工培训就是为了向企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人才,并努力提升劳动力的个人素质和技术水平。当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已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供农民工素质的原因之一。由于不同行业对农民工专业技术的要求不同,经常会发生农民工在接受培训之后依然无法满足企业具体需要的现象。此时,可以通过建立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固定合作,向企业输送满足他们生产需要的“技术型”农民工,让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拥有可去之处,进而提升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此外,将企业与中职院校联系在一起,也能起到敦促校方提高培训质量与培训水平,加强生产操作技能培训等方面练习的作用。换言之,通过新形势下的“包分配”,农民工培训变得更具针对性和技术含量,进而使中职学校开展的农民工培训“含金量”更高。这种对口式的人员培训保证了中职院校内相关课程开设的稳定性,方便了培训产业链的形成,使针对农民工的培训真正走上体系化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陈小青,吴洁.农民工培训的意义及培训机制的完善[J].农业考古,2009(3):309-311
[2]佳鸣.农民工培训应建立长效机制[N].农民日报(网络版).2004-07-22
[3]兰成琼.匡平.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现代企业,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