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教师是大学的生命和活力所在。虽然我国教育界对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然而和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我国高校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该三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发展做对比研究,找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中尚存在的不足,继而提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的构建设想。
【关键词】 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职业生涯;教师发展
【作者简介】 戴莹,上海商学院院长助理,硕士、副教授,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应用翻译、商务沟通、美国文学、英语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7-0036-03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教师是现代大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高校科学发展的第一人力资源。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紧紧依靠教师个体的科学发展。有组织地系统规划教师发展,以教师职业生涯为抓手,促进教师个人成长与高校组织发展的动态匹配,是实现学校和教师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福勒编著的《教师关注问卷》揭示了教师在整个职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由此拉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20世纪70年代,伯顿、纽曼等一批美国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系列研究,提出了“教师发展阶段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费斯勒和克里斯坦森结合社会系统理论提出了动态的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周期模型。20世纪90年代,休伯曼教授等人则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融入教师发展研究,提出了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阐释了教师职业发展七个时期的发展主题和发展路线。
澳大利亚在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研究经历了从个人到组织,从实践到战略的五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学者为中心,主要关注教师在专业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教学者中心,教师发展方向转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20世纪90年代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关注教与学的关系;21世纪初以大学组织为中心,开始注重与大学使命和发展战略的结合;近10年以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参与为中心,各级各类专业教学组织实施各种措施促进教师发展。
近年来我国也在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学者陶然(2007)认为教师职业规划管理应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全员参与原则;2.最佳贡献区原则;3.时间坐标原则;4.人格价值平等原则;5.发展创新原则;6.全过程多角度评价原则。学者陈海燕(2010)提出要对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发展管理。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必须树立人本主义教师观,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始终以人为实施对象。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当前随着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进,作为核心力量的大学教师,如何提升专业水平,丰富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成为目前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我国教育界对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然而和美国、澳大利亚相比,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研究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晚,尚未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特色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体系。由此,通过调查分析对中美澳三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做对比分析,探究其共性与差异,有利于找出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与美澳两国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所在,以便我国高校在借鉴美澳两国比较成熟的高校教师职业规划与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开阔我国大学教师职业成长的可行途径。
二、研究设计方案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美澳各大高等院校的教师。每位研究对象完成一份调查问卷。
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工具为两份网上调查问卷,一份为英文调查问卷,针对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研究对象;另一份为中文调查问卷,针对来自我国的研究对象。调查问卷由四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为教师背景情况分析、教师职业规划现状、教师职业规划期望和高校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支持。
3. 研究过程
网络调查问卷完成设计后上网,来自中美澳的研究对象上网填写问卷。本次问卷调查为期两个月,调查问卷回收率10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英文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研究共邀请了43位美国和澳大利亚高校教师参与,共收到有效答卷43份。其中,美国教师答卷共计16份,澳洲教师答卷共计27份。
(1)教师背景情况分析。参加本次调查的美澳两国教师,81.4%的教师来自于本科院校,13.95%的教师来自大专院校,4.65%的教师则选择了其他。35岁以下的教师占37.21%,36-45岁的教师占30.23%,45岁以上的教师占32.56%。女性教师占62.79%,男性教师占37.21%。
(2)教师职业规划现状。从统计数据看,美澳两国教师对自身职业发展现状满意度较高,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选项的比例达到81.4%。93.03%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中48.84%的教师制订过5-10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但目标不明确;44.19%的教师仔细规划过5-10年的职业发展,并有明确的目标。这说明绝大部分美澳两国教师有职业发展规划意识。半数左右的美澳教师希望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以便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3)教师职业规划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在美澳两国教师所期望的主要职业规划内容中,教学技能、科研目标位列前二。这说明美澳高校教师最看重的是和自身职业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发展规划,其次才是经济收入和人际沟通等因素。
至于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美澳两国教师给出的排序依次是:教学技能培训、研讨会、听课观摩、教学竞赛等,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对于提高科研能力,美澳两国教师给出的排序则是:研讨会、团队合作、自我培训、进修或者修读学位等。这表明美澳两国教师非常渴望通过参加研讨会形式在科研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同时也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这种方式获取经验,博采众长。
在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中,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工作任务繁重、个人局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教师的超额工作量妨碍了个人发展规划。另外,除了个人的因素之外,学校的支持也至关重要。教师的职业规划需要内部动因和外部支撑两方面的协调,工作量适当减少才能让教师有时间考虑自身的职业规划,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和科研的进步。
65.12%的美澳两国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强项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工作任务,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充满挑战和创造性,并有利于提升个人能力。在最近五年中,有18.6%的美澳两国教师未获得进修机会,但仅1人没参加过学术会议。美澳两国教师参加的研讨会大多不是学校派遣的,而是自己联系的。这说明美澳两国教师还是有较多机会参加进修培训以及学术会议。
(4)高校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支持。在调查问卷中,80%左右的美澳两国教师认为高校应在教师个人职业发展中起到50%以上的作用。有60.47%的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受到了学校的帮助和指引。在这60.47%中,61.54%的教师表示学校给予的职业指导仅限于职业起步阶段,38.46%的教师表明学校给予的职业指导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由此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认为学校在教师职业规划方面给予了一定支持,但具体措施和力度还有提升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美澳两国教师目前最需要的职业支持从高到低依次为:拥有更好的学术氛围、收入增长、承担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职位晋升、工作量减少并且给予更多发展空间、给个人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在事业发展上得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等。这说明对美澳高校教师而言,科研支持在美澳两国教师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不可小觑。另外,收入的增加是他们的普遍心声。当然,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重要性、职位晋升机会也是美澳两国教师考量的重点。
2. 中文调查问卷
本调查问卷研究共邀请了105位中国教师参与,共收到有效答卷105份。
(1)教师背景情况分析。在参加本次调查的中国教师中,16.19%的教师来自于985或211高校,59.05%的教师来自于一般本科院校,24.76%的教师选择了其他(包括高职高专等)。30岁以下的占4.76%,30-45岁的占65.71%,45岁以上的占29.52%。女性教师占82.86%,男性教师占17.14%。
(2)教师职业规划现状。从统计数据看,中国高校教师对自身的职业发展现状并十分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选项的比例达到了28.57%。84.76%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中62.86%的教师制定过5-10年的职业发展规划,但目标不明确;20.95%的教师仔细规划过5-10年的职业发展,并有明确的目标。这说明多数中国教师还是有职业发展规划意识的。超过半数的中国教师希望通过适当指导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3)教师职业规划期望。调查数据显示,在中国教师所期望的主要职业规划内容中,学习规划、教学技能、科研目标位列前三。这说明相对于其他内容,中国高校教师最关注自身的学习规划。
有关提高教学能力的手段,中国教师给出的排序依次是:听课观摩、教学技能培训、教研活动、研讨会、教学竞赛等。这说明中国教师主要通过听课观摩和教学技能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对于提高科研能力,中国教师给出的排序则是:进修或者修读学位、团队合作、研讨会、自我培训等。这表明中国教师非常渴望通过进修或者修读学位形式在科研方面实现自我提升,同时也希望通过团队合作这种方式互相分享科研经验。
在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中,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工作任务繁重、缺少发展机会和空间、学校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可见,繁重的工作负荷妨碍了中国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他们希望学校给予更多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高校教师中尚能根据自己的个人强项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工作任务的不足半数。60%的教师从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无挑战性和创造性,重复性高。在最近五年中,没有任何进修机会的达到36.19%,从未参加过学术会议的占27.62%。教师们参加的研讨会大多不是自己联系的。这说明中国高校教师们缺乏进修、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需要学校提供信息。
(4)高校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支持。在调查问卷中,75%左右的中国教师认为高校应该在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起到50%以上的作用。但仅有20.95%的中国教师表示自己在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受到了学校的帮助和指引。在这20.95%中,45.45%的教师表明学校给予的职业指导仅限于职业起步阶段,54.55%的教师表明学校给予的职业指导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由此可以看出,小部分中国教师在职业规划方面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但学校的配套措施和力度远远不够。
调查结果还显示中国高校教师目前最需要的职业支持从高到低依次为:有学习、进修更新知识的机会,提高待遇,职称晋升,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减少工作量,给个人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在事业发展上得到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承担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任务等。
四、讨论
依据上述调查结果,中美澳三国在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差异也相当明显。
1. 教师职业规划现状
相较于美澳两国,中国高校教师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现状的总体满意度比较低。在中国高校教师中,从未制订过职业规划或虽简单制订过但目标不明确的比例也比较高。
2. 教师职业规划期望
中美澳三国在期望的职业规划内容方面基本相似,并不认同经济收入至上。中国高校教师相对来说更偏重学习规划,并将其归为首要规划内容。不同于美澳两国,中国高校教师虽然肯定研讨会的作用,但明显更倾向于通过听课观摩来提高教学能力,通过进修和修读学位来提高科研能力。关于影响职业规划的因素,三国高校教师都提到了工作任务过于繁重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足。但美澳两国教师则更为理性,在指出客观原因的同时也肯定主观上存在局限。
美澳两国高校教师根据自身强项和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工作任务的比例远高于中国高校教师。虽然在进修机会方面两者的差别并不是特别大,但中国高校教师未参加过学术会议的比例明显高于美澳两国。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澳两国,研讨会资源主要靠教师自己去发掘。而中国高校教师由于自身获取研讨会信息的渠道有限,相对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此参加会议主要还是由学校派遣。
3. 高校对教师职业规划的支持
与美澳两国不同,仅少数中国高校教师在个人职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过学校的帮助和指引。美澳教师希望学校能为其创造更好的学术氛围,他们相信良好学术氛围的营造一方面会激发其自身学术潜能,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而中国教师则期待学校为其提供更多学习进修机会,希望通过更新知识来实现自我提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教育教学、科学研究还是服务社会,在高校肩负这些使命的主体始终都是教师。对中美澳三国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准确把握我国高校教师职业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国高校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的有效策略,建构适合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和管理的基本框架,为丰富我国高校教师职业规划理论,改进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政策,促进我国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业成长和职业幸福感,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 杜林致.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徐晓红.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变革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3).
责任编辑:吴雁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