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
摘 要:审美是人生的严肃课题,加强审美修养是大学生成材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大学生中时常出现不分美丑、盲目认同,甚至出现以丑为美的审美教育缺失现象。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主要受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冲击、就业压力增大等因素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研究提升大学生审美素质、审美理想、审美方式、审美品位、审美情趣、审美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审美教育;多元化;就业压力;审美价值观
一、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让大学生应接不暇,使其在审美价值观上陷入迷茫
人间百象对他们来说有着无比强大的吸引力,从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处于青春中期的大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已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结合点,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由于缺乏引导,他们往往把平庸化的东西奉为时尚和潮流,盲目追随、接受,甚至是沉迷,而深刻崇高的东西却被视为落伍,不屑一顾。
(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向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使其对美的鉴别能力大打折扣
现实世界中,美与丑往往混在一起,有时难以分辨。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千奇百怪的文化快餐和流行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权威,高雅的东西受到冷落,通俗浅薄的文学却在流行。在审美方式上,他们追求浅显直接,更愿意从诗歌走向对话,从交响乐走向通俗歌曲;在审美情感上,他们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是乐于标榜自我、急功近利。审美判断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迷失自我。
(三)求学就业等各方压力的增大让大学生负担过重,使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受到阻碍
丰富、敏锐的感受能力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是我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通过审美感受这扇门扉,才能进入审美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科学知识的价值力量和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把所有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了专业学习和各种可以为就业带来优势的考级、考证上,严重抑制了审美感受能力的发展,并覆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二、基础当代大学生审美心理的特点
审美心理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处在生理机能接近成熟的阶段,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对美的追求热烈而迫切,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一)丰富的审美情感与个性化的审美追求
情感丰富是大学生审美情感的基本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审美情感较以往更加强烈而丰富,有些在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能够使大学生激动不已。强烈的审美情感体验,使他们富于激情、充满朝气,也使他们的审美选择更加注重感情因素的作用。在审美过程中,他们的情感表现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内隐、时而外露,时而紧张、时而轻松,时而肯定、时而否定等。他们把对美的追求作为激励自己更好地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动力。正因如此,他们更重视个人独立的艺术品味和审美方式,做事注重突出自己的个性,他们不愿意随波逐流,常常别出心裁,追求与众不同,审美追求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的发现和肯定的倾向。他们通过审美活动中的追求自我、肯定自我、标榜自我、满足自我而得到理想的再现或排遣。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化的自我审美追求中,自由地享受着自己生命的快乐。
(二)敏锐的审美感知与表象化地审美追求
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感知具有敏锐性,他们的审美心理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渴求精神的富有和充实,求知欲和成才意识强烈,勇于追求和探索未来。当代大学生对外部刺激能够作出快速敏捷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混沌杂乱的对象,大学生凭着敏锐的感知,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周遭事物。他们通常不满足只从课堂上获得有限知识,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渴望学到更多的本领,因而对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希望在参加课余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广泛的审美感知。然而,在审美活动中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重表面轻内涵的现象。大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只是狭隘地、肤浅地理解美,认为外表美就是真正美。
(三)审美视野扩大与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不断扩大,他们对待各种事物更加讲求实际,力图从审美的角度对事物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感知,而不是简单地作出好坏的评价,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随着社会的变革,当代大学生们对那些传统的审美标准有着越来越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开始大胆地追求自已的审美兴趣,表现出一种反传统的审美倾向。
三、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质
当审美意识脱离客观的审美标准的约束而作用于审美活动时,就会使人的审美心理发生变化,产生审美心理偏差,导致病态的、庸俗的、低级的审美趣味。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审美心理的矛盾心态,要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审美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消除审美认知偏差。
(一) 发挥第一课堂的美育功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在大学生审美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1) 教师应注意寻找、利用本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选用恰当的方式角度,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感受审美形象。(2) 设置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把一些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在美的知识、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二) 发掘第二课堂的美育功能,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追求审美实践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途径,黑格尔说: “要有听得懂音乐的耳朵和辨别色彩的眼睛,才能认识音乐和色彩的美。”采取多种教育形式鼓励大学生参与审美活动,多环节全方位地提升美育整体效应。高校可以以校园社团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目的的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校园演唱会、书画展等,让学生在创作中发现美、在生活中享受美,感受到令人愉悦的审美情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宜地开设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文艺欣赏等专题讲座,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青春美,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审美艺术教育氛围。还应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把审美教育延伸到校外,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都是很好的进行审美教育的课堂。
(三)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感知营有利的校园环境,是推进审美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一方面要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通过按照美的规律设计和建造的建筑物,合理布局校园建筑,增设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湖泊山石等自然景观,提供读书长廊、体育锻炼、文艺表演等美育实践场所,形成一个优雅、整洁、令人心旷神怡的学习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提供衡量的标准,能促使大学生自觉地规范并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感受到学习、生活中的美,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感知,自觉地远离庸俗、消极的东西。
(四) 自觉加强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逐渐摈弃重表面轻内涵的审美倾向一个人的审美素质集中体现在他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上。因此,审美教育应当重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注重培养其道德情操。正确的认知世界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对美的欣赏能力具有决定作用。审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应有广博的知识面,特别要注意学习和掌握美学的有关理论知识,要注意欣赏对象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要注意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学会自己去分析和思考,去辨别真伪、分清良莠,不能只单纯地追求欣赏对象的新和奇,更不能只寻求感官的刺激。
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既离不开高度的文化修养,更离不开人的思想道德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实际上是一种美学追求,它能使人摒弃庸俗和低级趣味,有助于弥补审美人格的缺陷。有了高尚的道德情操,便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才能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才能不断地自我完善,逐渐摈弃重表面轻内涵的审美倾向。
参考文献:
[1] 傅晓萍. 对当代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思考[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05).
[2] 张玉芬. 大学生审美教育实效性探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8).
[3] 郭培筠. 网络时代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调查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