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鸣
摘 要: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成因是幼儿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是他人不愿意接受的伤害行为或者是故意的伤害行为。文章认为,对待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应该找出原因并进行矫正。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原因;矫正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7-0076-01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交往的经验。很多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最初是为了争抢游戏物品或是空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更多的是身体攻击而不是言语攻击。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以男孩居多,受生理因素影响,也受幼儿自身气质的影响。一般来说,身体比较强壮的、喜欢哭闹的、容易发怒的孩子以及精力旺盛的孩子,比较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很多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与同伴的交往都很少,同伴关系一般都比较差。班级中的同伴都会主动避开他们,因为孩子会对攻击性的行为产生恐惧,甚至会因为这样的同伴而害怕上幼儿园。很多家长或是教师在面对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时,几乎都会单一地进行批评教育,但是不难发现,经过成人干预后的孩子,仍然会出现攻击性行为。这也就说明,批评的方式并不能让幼儿了解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因此,成人在对待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时,应该找到他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并想出相应的对策,正确地对待这样的孩子。孩子的是非观、人生观正在建立之中,教师应该给予正确引导。
一、尽量减少环境中可能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马斯洛认为:人的天性需要在环境条件下才能发展成现实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幼儿基本上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我反省,所以需要成人的介入。怎样才是正确的方式呢?可以利用一些比批评更好的方法。比如: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塑造一个带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形象,让孩子更直观、更清楚地看到他人对这种行为的不满。当孩子了解到这种行为不受欢迎的时候,他会对攻击性行为有一种否定的态度,攻击性行为也会逐渐减少。
二、榜样教育,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示范
存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用攻击性行为的方式。例如,想要别人手中的玩具时,就会打人,然后抢夺玩具。这是因为,这样的孩子在处理一些问题时,能够直接想到的方法,普遍都带有攻击性。这也说明,他们了解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而且不是正确的方法。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给孩子正确的积极的引导。孩子最喜欢模仿的对象就是成人,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成人尤其是父母,应该尽量给孩子正面的示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等。如果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不应该只是对孩子进行训话和批评,更重要的应当是让孩子学到更多的非攻击性的方法。成人的训话甚至体罚,只会加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当幼儿最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成人应该及时地进行纠正。另外,成人应当让幼儿少接触暴力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因为孩子会对看到的节目进行模仿。
三、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给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
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很多家长都把自己的宝贝捧在手心里疼爱着。家长们都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怕孩子发生危险,不让孩子离开自己,给孩子想要的一切。但是,当孩子被父母长辈保护起来的时候,他们对世界的探索也变得越来越少。孩子们需要自己的空间,需要用自己的感官去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去玩、去游戏。健康的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好途径,在游戏中,孩子会产生快乐的情绪。游戏是一项没有任何压力的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要。他们在健康的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成功感,健康的游戏能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健康的游戏中,他们能够表现自己的消极情绪,在游戏中学习到的表达自己情绪情感的方法能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家园合作,矫正攻击性行为
幼儿出现过多的攻击性行为,是需要幼儿园、家庭等多方面关注的,仅仅靠教师的纠正来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重视家园合作。教师在幼儿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同时,与家长不断进行沟通和配合。慢慢地,幼儿就会学到如何正确地和同伴建立关系,学到怎样去关心同伴,时间久了,就能够养成良好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最终告别攻击性行为。还有一些家长,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时间久了孩子会自卑,这也是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原因之一。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他们身上也是有闪光点的,家长、教师要做的是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多一些鼓励和表扬,这也能够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不难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行为受到环境、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幼儿的个体差异是无法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幼儿,尤其是这些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要在他们身上挖掘闪光点。对他们的不良行为及时指出,进行正面引导,给他们更多的关心、鼓励和表扬。在教育幼儿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良好的心理品格,这样才能使幼儿告别攻击性行为,真正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秀珍.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07).
[2]孙煜明.试谈儿童的问题行为[J].南京师大学报,1992(04).
[3]张梅.学龄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