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象学方法及其意义

2015-05-30 13:48:27蒋娟
理论观察 2015年8期
关键词:意向性科学

蒋娟

[摘 要]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它一方面继承了自从笛卡尔以来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和明白”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康德哲学所追求的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可能性条件,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何以可能”。现象学独特的方法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独特的意识世界,让我们加深了对自身的理解。

[关键词]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意向性;科学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70 — 03

现象学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一股重要的思潮在国内外学界已被广泛地重视,在国外研究主要有斯皮格尔柏格、斯图吕克等,其中斯皮格尔柏格的《现象学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国内现象学的研究成果也颇多,诸如倪梁康译的《纯粹现象学和哲学的观念》、孙周兴译的《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越论现象学》以及张汝伦的《现象学方法的多重含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现象学方法历史渊源的考察与分析却很少,本文主要通过追溯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来阐述现象学方法的起源、内容和意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历史渊源

自从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来,现象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就已经被广泛地关注。然而现象学哲学家之间的思想也是迥异的,就连胡塞尔最器重的学生海德格尔也不同意胡塞尔晚期的思想,因此现象学不能说是一种流派,只能说是一种运动或者思潮。现象学作为一股重要的哲学思潮来说最突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答案就是现象学的方法。这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所说的那样“现象学意味的是一个方法概念,用来描述哲学研究的如何,而不是从事实的方面来描述哲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1〕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一)现象学方法来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

古希腊哲学作为西方哲学的发源地,对整个西方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现象学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更,同样可以在古希腊哲学那里找到根源。“理性”在古希腊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名词,胡塞尔曾说:“理性的、必然的道路许可它起初只把握无限任务的一个方面,暂时不必去认识理论上完全无限的任务和存在总体。”〔2〕最早的哲学家绝不把知识的某一条路线加以绝对化,他们须掌握哲学真实、全面的含义及无限视域。然而,胡塞尔所生活的时代,人们盲目地相信科学的力量,狭隘的科学观念大行其道,完全背离了古希腊最初的理性精神。

现象学方法强调的就是一种直观,即事物在意识中对我们的显现。现象学拒绝传统西方哲学将事物划分成现象与本质,在现象学看来现象就是事物的本质,而本质就是通过直观事物对我们的显现。因此,现象学强调的这种直观与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有着密切地联系。原因在于,“逻各斯”表示的是“说出”或“展示出”,同时还表示“被展示者”,因而我们可以说事物的“逻各斯”就是事物自身对我们展示与显现。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说,逻各斯才能被理解为理性、根据、关系等等。从而,我们可以说现象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古希腊的“逻各斯”精神。

(二)现象學方法起源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方法

笛卡尔作为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方法论上的一个突出的贡献就是提出真理的标准就是清楚明白和普遍怀疑的方法。显而易见的是,胡塞尔时刻强调要把握绝对的明证性显然是与笛卡尔追求事物的清楚、明白是相似的。胡塞尔强调的“明证性”,又可称为明白性或明见性。正如胡塞尔所说:“在现象学中,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把握绝对被给予性的意义,把握排除了任何有意义的怀疑的被给予的绝对明晰性的意义,一言蔽之,把握绝对直观的、自身把握的明见性意义。”〔3〕可见,胡塞尔现象学强调的明见性是与笛卡尔的“真理就是清楚明白的”这一观点是一致的。

(三)现象学方法起源于康德的“先验哲学”

胡塞尔哲学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寻求哲学也应该作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事实上,这与康德的追求是一致的。康德在他的《纯粹理性批判》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在处理的方法上也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众所周知,胡塞尔哲学之所以能够诞生就是“意向性”的提出,正如利科所说:“意向性是前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它们共同的主题,它可以在现象学还原之前和之后被描述:在还原之前它是一种际遇;在还原之后它是一种构造。”〔4〕。意向性意味着一种能动性,在先验现象学中意向性不再意味着心灵体验的主动性,而意味着纯粹意识的意向构造能力和成就。通过意向性胡塞尔拒斥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主体与客体的划分,取而代之的就是,意向和意向相关项,并通过意向性的构造功能说明了事物的客观性来源于纯粹自我的主观性构造出来的。而康德先验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退出了,客观性来源于先验自我的主观性,通过先验自我的统觉能力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二者都在强调客观性是在主体性中被确立起来的。不过胡塞尔认为,康德的先验哲学还是不彻底,仍然需要现象学的还原才能达到先验现象学。

二、现象学的方法

(一)广义的现象学方法

广义的现象学方法即平时所说的“悬置”,即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还原到思维的直观认识,也就是从科学的认识还原到哲学的认识,从外在的认识还原到内在的认识。正如胡塞尔所说:“现象学的还原即是:一切的超越之物都必须给其以无效的标志,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和有效性不能作为其存在和有效性本身,最多也只能作为一种有效性的现象。”〔5〕“悬置”的内容是抛弃我们关于“世界观哲学”的态度,也就是把科学的、宗教的或者是日常生活方面的对世界的看法都统统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胡塞尔指出:“经过悬置的方法,我们所达到的就是纯粹现象或者自身显现的东西”〔6〕。广义的现象学方法显然是胡塞尔反对自然主义和世界观哲学提出来的,由此可见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对任何形式的预设。通过悬置的方法并不是表明我们研究对象的无效,只是为了让我们放弃任何有关世界存在的信念,放弃任何成见,然后才开始哲学研究。从这方面来说,通过悬置,我们的研究范围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是夸大了,并且只有通过这种悬置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现象学所要求的“面向实事的本身”,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的看法与态度。

(二)本质还原的方法

通过“悬置”这一现象学还原方法,胡塞尔把超越于纯粹意识的事物排斥于现象学的研究范围之外,其研究范围仅限于“以纯粹的内在意识的被给予性。”且这种纯粹思维或者内在意识的被给予性还只停留于个别的被给予性。现象学停留在这一层面就不能解决认识中的一般问题,更不用说形成一门“本质科学”。因此,现象学想要成为一门有别于事实科学和经验心理学的“本质科学”,它就需要引入本质还原的方法,即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以此来达到事物的本质。事实上它就是本质直观的方法,对现象学来说是唯一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最基本的方法。本质直观有一种固有的明见性,而明见性又是一种自身的绝对被给予性,它是本质还原的方法,是获得本质的依据。本质是纯粹的可能性。胡塞尔的本质还原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变更多样性的创造性直观”

我们可以在自由想象空间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呈现在意识的面前例子。这些事物的例子可以是想象的、经验到或没有经验到的。胡塞尔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的想象创造出原则上“无限开放”的事例并使它成为本质直观的基础。例如一张纸,它有各种颜色、形状、特征等等,但我们在获得它的本质之前,只知道它是一堆感觉的繁多材料,而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如果我们任意地对想象做一些类似的其他想象即“变更”,我们就会获得不同的材料,我们可以称之为变项,这些变项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来源于个人主观体验的“随意”方式;同样,变更过程本身也具有随意性,但在变更过程以及变更产生的变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始终贯穿着一个常项。所以,我们可以确定:在进行任意的变更过程中并且同时忽略所有的变项的前提下,有一个统一的内容保留下来,这就是一般本质或常项。正如胡塞尔所说:“这种一把本质便是Eidos,便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7〕

2.“通过直观能动地认同于相对于差异而言的全等之物”

更高层次的本质变更,是直接获得的“Eidos”本身进行想象的变更。我们可以凭借直观将原有例子的一系列變项在这一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这样能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等同的地方,一系列变项中全等规定性的组合即“本质”。假如,我们将一个被给予的红色过渡到其他一系列的红色,不管我们是现实看到还是想象拥有它,我们就能获得在任意的变项变化中全等的“Eidos”的红色,不过这种组合中的外延是争执着相互取消而非全等。所以,一方面,“差异的理念只有在它与作为“Eidos”的同一共同之处的理念相交织时才能得到理解”。因为差异就是在多样性的叠加中无法达到的全等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它作为有差异之物在叠加中是“相互争执”的;另一方面,“凡是没有共同之处的东西都不会发生冲突”。这句话的意思是两个红色而不是共同具有广延或形状的话,它们就不会发生争执,而不是指这里已设定了同一颜色。所以,每个差异在与发生争执的其他差异叠加过程中都显示出一个可直观的一般之物。

(三)先验还原的方法

任何学说,包括本质科学,在进行先验还原前都处在自然观点中;真正的哲学观点在进行先验还原后才能得出先验哲学的观点。胡塞尔1907年在哥廷根大学的演讲稿《现象学的观念》中提出先验还原的思想。他一生都努力对先验还原做出充足的规定。先验还原的方法称为现象学还原的同义词,先验还原是还原到纯粹主体性去。先验还原的共性在于要排除自然态度、实在世界,排除历史、知识和自我、上帝、逻辑等的有效性,而获得一个不能再排除的纯粹先验剩余物,由此进入先验领域。这个剩余物是现象学的剩余物,是“纯粹自我”和“绝对意识”,是具有绝对内在的存在,是“实在存在”向“意向存在”的转变。

通过狭义的现象学还原,胡塞尔得出了纯粹的思维或意识作为整个现象学出发点,但所谓“先验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使内在的思维或意识流由实体的存在“纯化”为先验的存在的一个过程。在先验的还原中,思维就不再是现实的、具体的,我们不但将外在世界的设定存而不论,而且将依靠身体和灵魂依附的思维也存而不论——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其存在,使思维保留一个纯粹认识的主体。胡塞尔认为:“就认识论而言,这个纯粹认识的主体的存在先于宇宙万物,万物的存在由它引申而来并具有各式各样的显现方式。”所以,对于胡塞尔而言,一切存在的先验基础就是这一主体。这个世界上所有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存在,都是因为这个先验的主体而存在。

三、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一)现象学方法的本体论意义

一般而言,胡塞尔现象学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因为他试图从本质直观中推出存在,认为本质先于存在,并把存在问题存而不论 。他说过:“所有的存在科学都可以使用现象学方法达到各自的严密性。”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现象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因为即使是“现象学的剩余”也存在某种存在,虽然与现实存在的存在完全不同。胡塞尔认为:“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现实的存在是抽象的存在,它被赋予了实存之物的意义却并无严格的根据;现象学的存在本身并不是现实的存在,而是一切可能世界和一切可想象之物的存在。”〔8〕胡塞尔正是通过这种先验的自我来达到现象学所要追求的绝对的明见性。从存在论意义上看,胡塞尔的现象学很好地拒斥了西方形而上学所导致的主客分立的状态,通过先验现象学胡塞尔用一个纯粹的先验的自我取代了主体与客体的划分,通过交互主体性实现了自我与他我的统一。

(二) 现象学方法的认识论意义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胡塞尔实质上是要我们关注到,我们在“素朴实在论”这种常识性的态度下认识世界,当我们将世界看做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实际存在时,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仍有我们无法认识到的特性;我们所知晓的世界是经过我们的意识被意识到的世界,而并不只是一个存在在那里的世界。我们的世界逃不开意识的洗涤,它必然是一个经过意识的选择、组合和诠释的世界。换句话说,在现象学家看来,“素朴实在论”者所认为的单纯的实体世界,无非是一个带有人类心理因素的世界,它混杂了人类的观点、兴趣、好恶等等。所以,先验的还原不去追问意识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要求只关注纯粹意识现象本身,是企图摆脱意识实体化的措施。

通过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胡塞尔实质上是要我们关注到,我们在“素朴实在论”这种常识性的态度下认识世界,当我们将世界看做一个独立于我们而实际存在时,这个世界对于我们来说仍有我们无法认识到的特性;我们所知晓的世界是经过我们的意识被意识到的世界,而并不只是一个存在在那里的世界。我们的世界逃不开意识的洗涤,它必然是一个经过意识的选择、组合和诠释的世界。换句话说,在现象学家看来,“素朴实在论”者所认为的单纯的实体世界,无非是一个带有人类心理因素的世界,它混杂了人类的观点、兴趣、好恶等等。所以,先验的还原不去追问意识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要求只关注纯粹意识现象本身,是企图摆脱意识实体化的措施。

另外,当胡塞尔提出的“面向实事的本身”的态度对我们仍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谈到胡塞尔的时候,或许会怀疑他的追求是否已经达到或者是否可能达到目的,但他这种追求真理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比任何一个人都更多地迫使我们认清知识的窘迫境况,要么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连同其相对主义、怀疑主义的结论,它被许多人看作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不能被接受的、并且事实会给我们的文化带来毁灭的立场。“虽然最终结果是在理性的范围内无法达到的目的,但是如果没有试图去努力达到这个目的的人,我们的文化将是贫乏的,我们的文化如果完全落入怀疑主义者手中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9〕由此可见,胡塞尔这种“面向实事的本身”不断追求的真理的精神对于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欧洲文化的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7:140.

〔2〕邓晓芒.思辨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24.

〔3〕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4.

〔4〕保罗.利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法译本者导言),载于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49.

〔5〕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0.

〔6〕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3.

〔7〕胡塞尔.经验与判断〔M〕.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395.

〔8〕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J〕.武汉大学学报,1998,(03):51-53.

〔1〕科拉克夫斯基.寻找失落了的确然性:随胡塞尔同走的思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6.

〔1〕海德格爾.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37:140.

〔2〕邓晓芒.思辨的张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8:24.

〔3〕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44.

〔4〕保罗.利科.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法译本者导言,载于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49.

〔5〕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60.

〔6〕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83.

〔7〕胡塞尔.经验与判断〔M〕.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395.

〔8〕邓晓芒.胡塞尔现象学导引〔J〕.武汉大学学报,1998,(03):51-53.

〔9〕科拉克夫斯基.寻找失落了的确然性:随胡塞尔同走的思路〔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96.

〔责任编辑:史焕翔〕

猜你喜欢
意向性科学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集体意向性现实生成的基本路径
点击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小艺术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学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53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科学拔牙
“选择中国共产党”何以成为群众集体意向性——读《井冈山的斗争》
探索(2013年3期)2013-04-17 02: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