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新集体主义”内涵解读

2015-05-30 13:29:41蒙一鸣
理论观察 2015年8期
关键词:价值引导国家治理集体主义

蒙一鸣

[摘 要]集体主义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明确集体主义的时代内涵是集体主义认同的前提基础。国家治理是集体主义时代内涵的集中体现;价值引导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集体主义内涵的重要方面,秩序建构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集体主义内涵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集体主义;国家治理;价值引导;秩序建构

[中图分类号]D6;C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38 — 02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集体范围的研究、真实集体与虚假集体的辨析研究和集体主义教育路径研究,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主义的价值导向内涵;同时,受政治背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集体主义被主观的赋予僵化的政治内涵。时空变换,条件转移,随着社会更加开放、人们的认识也更趋理性,历史上的集体主义必然面临现实的诘难,退去了现实指导意义,认同危机便在所难免。今天,集体主义应该被作为一个整体的、客观存在的概念,在特定的视域下加以解读,才能够赢得大众的理性认同和普遍接受。明确集体主义的内涵是集体主义认同的前提基础。

一、国家治理是集体主义时代内涵的集中体现

从语言的规定性上来说,集体主义就是“集体”的“主义”,只要满足“集体”的集合性质和“主义”的指导性质皆可称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来源于社会现实,服务于社会实践,是一种开放发展的概念,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说明它确定无疑是什么的观点都是不明智的。时空的变换,主体的范畴,情感的归属,价值观念的差异都会催生相异的集体主义。只有在特定的价值立场和需求驱动之下,才有集体主义的具体内涵。也就是说,形而上的作为文字符号的“集体主义”永恒不变,但是实践需求之下的,拥有具体内涵和价值追求的集体主义却永远是发展变化的。美国学者乌苏里·贝克认为:“阶级分化是获得资源不平等导致的,而获得资源实质上是获得自主的条件。在能够获得身份范围以内以及在此范围内选择身份的条件上,各阶级都是不同的。资源越少的人选择空间就越小,只能通过“数量优势”(通力合作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弱势。”〔1〕他认为这是集体主义产生的动因。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之下所要论述的“集体主义”不同于国外的“集体主义”,为区别对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群体主义”。

集体主义可以是基于利益争夺的零和关系,可以是作为政治导向的原则和主张,也可以是互利共赢的价值指引,总之,集体主义的内涵是有价值层次的,而这些价值层次不是经纬分明的,同一时期同一社会中,集体主义的这些价值内涵可能交织存在,而居于主导位阶的价值内涵决定集体主义的性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意志即为人民意志,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体主义,追求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其实质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惠及人民的福祉。从价值层次来说,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体主义它虽然不及马克思所论述的真实集体的“集体主义”优越,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了要在国家主导的治理体系下寻求社会发展,它是通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因而国家治理视域下的集体主义是中国发展现实条件下所能呈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所需要的“集体主义”的最优选择,它超越了以利益争夺为目的而生成的“群体主义”,体现了国家主导下集体主义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优越性,而它发展的方向则指向了“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的“真实集体”。具体而言,国家治理视域下的集体主义的功能作用是价值引导和秩序建构,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为践行“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服务,为“中国梦”的实现助力护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二、价值引导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集体主义内涵的重要方面

针对来自外部的价值解构,集体主义应该传承中国特色,培育中国立场,中国的集体主义与其他所谓的“集体主义”不是一种集体主义。传统文化是集体主义生成的土壤,这使得集体主义天然具有中国特色。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历数千年,中国人欲“合天下为一家”,认为“普天之下皆为至亲骨肉”,秉承“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实现了“国”与“家”,“大我”与“小我”完美的融合,将个人利益的汇集凝聚,形成了共同的利益代表——中华民族。集体主义是对“家国一体,先人后己,乐于奉献”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立场是指集体主义的国别归属于中国,“集体”的范畴应是中国,“主义”指导的对象也应该是中国,促进中国的发展,惠及人民的福祉彰显着集体主义存在的价值。“民族——国家形态是社会过程的‘载体,国别形式依然最适合用来分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框架。”〔3〕在没有自然消解之前,它依然是代表和保障这个共同体之下人民大众利益的最好模式。中国特色内涵有理有据的辩驳了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的诘难;中国立场的培育,是应对和化解全球化浪潮中的“去国别化”思潮和“普世价值”掩盖下的“价值观侵略”的有效进路。

立足内部的理论建设和引导实效,集体主义的价值层次需要被正确的理解和阐释。第一,“真实的集体”與“虚构的集体”不是对立的两种事物,而是一种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而集体形态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马克思所描述“真实的集体”是集体主义发展的终极阶段,是理想的“集体主义形态”;前者是后者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后者是前者发展的阶段性呈现,不能用目标否定过程,不能用理想摧毁现实。第二,集体主义所追求“人的解放”和“集体秩序”两种价值目标是有层次的,“秩序”必须是为“人”来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是社会的本源,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最崇高的价值。〔4〕马克思所批判的“虚假的集体”中,个人只是某一种秩序下的成员,而不是享有自由自主权利的“人”。〔5〕集体秩序的建构是通往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方式,不是目的,因而不能以人为本的“集体秩序”不是集体主义。第三,集体主义价值观要以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集体主义应该引领各个阶层、各种身份的社会成员完成个体价值观的塑造。

三、秩序建构是国家治理视域下集体主义内涵的核心内容

利益纠葛是秩序的大敌,集体主义的秩序建构内涵体现在化解和缓和物质经济层面的利益纠葛。

从宏观的国家发展层面来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和谐统一的,不能互为否定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不是零和关系,而是具有层次性的包含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利益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之下,追求个人利益是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否定个人利益等于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而要保障个人合法利益;同时必须认识到,国家现阶段的首要任务是促发展,一盘散沙,各自为政不利于发展,可能导致利益爭夺的恶性竞争和破坏生态的掠夺式发展,集体主义从思想道德层面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更好的认识个人意愿、国家利益和党的主张之间的深刻联系。

从微观的保障个人利益的角度来说,不能盲目宣称集体利益优先。首先,集体利益必须是公共利益的呈现形式,不是“小团体”利益,不是领导人利益。其次,集体利益优先原则必须考虑公平正义,首先必须考虑正当性,代表正义的利益优先(存在决策失误和冒称“集体”的情况),其次应该考量利益量值,“在对集体利益影响不大而对个人影响十分重大的时候,个人利益甚至处于优先位置”〔5〕。再次,需要牺牲个人正当利益时,要本着自主自愿,协商补偿的原则,使个人付出的代价和牺牲保持在最低限度。“社会集体的处理不当和政策失误等原因造成二者矛后时,社会集体要对个人实行纠错和赔偿。”〔7〕

从上层建筑层面来说,法律与道德是秩序的两面。

集体主义是构成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渊源。国家意识形态层面的集体主义是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衍生的精品,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集体主义所承载的“贵和尚中、谦和好礼、诚实守信、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克己奉公、勇义力行、精忠爱国等优良传统皆为道德的文化内涵”〔8〕。同时,作为一种崇高价值,优秀道德,善良风俗也是法律的重要渊源。

集体主义是纠正道德与法律德的标准之一。认识深化和发展进步的不间断性与道德和法律相对稳定性之间冲突的化解,需要以集体主义等崇高价值为指引。这表现在有历史局限性的道德和法律需要在集体主义指导下更新,如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意志;被现实异化了的价值取舍需要在集体主义引导下转变,如工具理性的泛滥带来的道德沦丧、践踏法律等。违背道德法律的“集体主义”,不是集体主义。

〔参 考 文 献〕

〔1〕 See U Beck,What Is Globalization.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个体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见姚颖.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现代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5〕刘立国,王嘉从.虚假的集体主义到真实的集体主义〔J〕.理论视野,2013,(05).

〔6〕 谢加书,李怡.集体主义的新阐释及其社会作用方式〔J〕.学术论坛,2009,(01).

〔7〕 金荣昌,周驰. 集体主义内涵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05).

〔8〕刘荣荣,集体与集体主义辨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02).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价值引导国家治理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33期)2017-04-19 16:30:35
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目标与路径选择
新会计(2016年10期)2016-11-09 18:09:42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 01:12:47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3:31:20
论国家治理现代化框架下的财政基础理论建设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0:54:29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引导”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引导方法分析
论出版的价值引导功能
出版科学(2015年4期)2015-11-03 04: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