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对音乐人才越来越重视,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文章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手段、课程体系、过程及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适应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和思路。
[关键词]高校 音乐专业 人才培养 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郭杨阳(1980- ),女,河南南阳人,南阳理工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教学。(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3-0082-03
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高校素质教育不断普及,音乐专业不断扩招,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社会输送音乐优质师资的重要基地,音乐专业教育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然而,由于生源层次的不同以及高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得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存在较大差异,无论课程设置还是高校软硬件设施等,都有显著的差距,最终导致音乐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劣决定了音乐教师师资力量的差距,会造成中小学生音乐课质量水平的高低不同,最终影响整个民族音乐素质的好坏。因此,高校对于提升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对高校的长远规划,还是民族社会的内涵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一、目前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准确清晰的定位和方向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决定着专业人才的定位和教育价值的体现。对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来讲,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是中小学等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或者相关行业的音乐研究人士,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关系整体民族音乐素养和素质的优劣。
然而,目前诸多高校并没有认清本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定位,把音乐教育过高看成艺人的培养途径,有的甚至是把音乐专业当作一个招生的号召,并没有正确认识社会、以现实和发展的眼光认清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定位和方向,这就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理论专业教育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往往会眼高手低地看重社会各种现行音乐的教育,没有注重我国音乐文化的传承,没有积极引导学生继承和开发具有传统特色的音乐文化,而恰恰这些都是我国现行市场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所需人才。由此可见,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深度调研和对人才培养定位和方向的深刻认识。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渗透和协调的课程体系
目前由于高校音乐专业刚刚兴起,某些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数目相对较少,而且专业口径相对较小和薄弱,整体专业的综合能力较弱,学生和教师对于该专业的学习和教育缺乏显著的热情。高校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于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缺乏与实际的对接和与社会人才需求量的相关协调。
从某些高校的音乐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来看,音乐学科太过于自我化和独立性,仅仅追求音乐专业单一课程的完整性和整体化,忽略了音乐专业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和渗透,缺乏与相关学科的横向发展和关联,这就造成音乐专业课程越来越细化和深化,从而导致学生的专业越来越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狭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断下降,不能满足社会对于多学科人才的需求。除此之外,音乐课程缺乏创新性和改革的力度,课程内容过于保守和陈旧,不能体现最新的音乐成果,不规范、不系统的音乐教育使得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内容都存在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对高校优质音乐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高校音樂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技术和能力型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盲目扩招,使得诸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资源出现严重不足,软件、硬件等方面都存在紧缺现象,这不仅产生了因教学形式的大众化和大班化导致的教学效果的欠缺,而且凸显了因音乐专业师资问题导致的教学质量的下降。
随着各地高校办学要求的不断严格,对于音乐教师的标准也日益提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教学能力。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加大和生源层次的不断降低,高校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日渐烦琐,这样就减少了授课的准备工作以及专业的深入研究,导致教学水平降低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另外,高校为应对音乐专业扩招引起师资力量缺乏的现状,一批无实践经验、无专业技能的应届毕业生成为一线教师,这对于专业适应型人才培养具有极为不利的影响。随着学生生源数量不断增加、生源质量不断下降以及整体专业师资力量的欠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有难度和挑战性。
(四)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应用方面的教育
高校音乐专业培养的人才定位是基础应用型的音乐优质人才,可以从事基础的音乐专业教育和基础研究,具备传承我国传统优良音乐文化的素养和能力,因此,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基础和实践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然而,目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的欠缺,导致人才培养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高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分析调研数据发现,在多数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微乎其微,没有将学生专业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结构的转变,专业理论型人才需求逐渐转向实践技能型人才需求,对于音乐专业人才来讲,无论从事教育行业,还是研究事业,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造成学生一部分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和欠缺,阻碍了学生职业的规划和未来的发展。
二、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途径和措施
(一)明确教育理念,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
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宗旨是就业,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对于音乐后继人才的培养以及社会音乐事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产业的转型以及音乐在各行业的渗透,社会适应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探究的重点。高校首先要明确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即在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成为具备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综合型人才,让学生很好地融入社会音乐事业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要紧随市场发展,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经济结构体,明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在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下,高校音乐专业的人才教育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和人才的滞后。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加强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把握培养模式,实现有效的人才培养改革方式
在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下,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该目标进行开展,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制定适应于高校音乐专业、贴近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模式,实现教育改革成效的最大化。
1.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型的人才教育改革。高校在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中,时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能力型人才的需求,在强化表演、策划以及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表现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自我适应能力的培养。
2.要以自身特色为根据,强化音乐能力素养型的人才教育改革。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区别于其他学科,看重音乐技巧和感知的培养,因此,对于音乐专业学生教育要加强除专业理论教育之外的综合素质培养,增强学生自我感知和创作的能力。通过技巧和感知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职业的素养和创造力。
3.要以学生为本的思路,把握自主、创造型的人才教育改革。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作品和成果,对于音乐人才来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创造力和展现力,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思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中,通过开放式的手段和实践,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创造自我。
(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内容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单一学科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对于音乐学科来讲,对周边学科以及综合能力有着较大的渗透和较强的要求,因此,高校如果仅仅注重单一学科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只会继续深化音乐人才的狭隘性和片面性,不能形成音乐学科的渗透和交叉,不能培养以音乐表现为主、散发音乐内涵的创作型人才,很容易形成音乐专业以及行业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社会音乐优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在对音乐人才培养的内容改革中,要注重多学科的渗透和关联,拓展专业课程的结构和体系,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
在音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做到周边多学科的关联和渗透,加强完整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多元化课程内容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以丰富课程内容为手段,不断调整音乐学科在整体体系中的作用,实现音乐课程的横向和纵向发展。除此之外,音乐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在朝着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可选择性课程内容的改革,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培养不同方向和领域的音乐人才。摒弃传统的单一化课程体系和固定化内容模式,构建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
(四)加强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毕业学生调查分析得知,大多数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欠缺、演出经验较少、教学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由此折射出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缺乏。因此,高校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日常教学中可以通过即兴表演、模拟表演、现场策划以及观摩比赛等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要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课外表演和校外实践,以促进学生通过实践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通过实践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对于巩固其音乐基本知识,探索音乐感知和技巧,培养音乐创作技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在开拓音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实践性的课程和环节,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现象力,激发音乐创作潜能,同时可以培養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自我的职业规划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当代“90后”的音乐专业大学生来讲,实践教学环节正是提供给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可以有效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和超越自我的精神,以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对其进行人才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人才培养改革的目的。
(五)优化反馈机制,制定规范的人才培养改革评价体系
目前高校对于音乐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仅仅局限于教师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这种表面现象的评价体系不能主观、长远地表现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战略的时效性,不能直观和恰当地对学生毕业后的社会表现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进行评价,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否适应社会不能得到客观的反馈,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无法与社会接轨,从而无法通过社会的评价来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和调整,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
高校要完善规范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通过反馈以优化和完善教学改革。首先要建立自我评价体系,即高校音乐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评价,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进行细分化教育,完善每一个学生的人才培养,另外,通过学生的反馈来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多数学生的需要。其次要借助社会单位对毕业生进行评价,通过对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中的能力表现可以对高校的音乐人才培养进行反馈,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评价,做到教育改革模式的及时调整和完善,确保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完善性和时效性。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和社会发展下,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备受社会关注。对于高校来讲,需要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该目标,通过人才培养手段和方式的改革、课程体系下人才培养内容的改革、实践教学过程的改革以及教育改革评价反馈体制的构建,让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更具成效性和适应性,这对社会的发展、高校的规划以及学生个人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东芸.可持续发展观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6).
[2]张克学.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张涛.高师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2).
[4]周邦春.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J].民族音乐,2014(4).
[5]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求[J].人民音乐,2008(3).
[6]傅国庆,张大鸣.高师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1).
[7]曾辉艳.高职音乐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