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梅
摘 要:合作教学是目前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在广泛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讲述小学阶段较为常用的几种合作方式。
关键词:合作学习;多种;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95-01
合作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目前广大教育者都在努力尝试并且尽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怎样运用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精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呢?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目前合作教学有这样几种途径。
一、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此合作并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以商讨的形式引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不是由老师独自布置,而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以提出任务——讨论方法——分头准备——点拨检测的程序来完成。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我这样提出:“下一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谁能帮助老师想办法,如何更好地学习本课?”学生开始拿方案。有的说先读课文,读熟,再自学生字,讲讲植物妈妈有什么好办法。有的说可以找到实物演示或视频资料,让大家一起看看植物妈妈的办法。还有的学生主张以本课为中心办一期手抄报,报纸办好了,课文也学会了。这些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头准备,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来演示,其他工作留到课余时间完成。上课时,同学们都拿出一个自己得意的方案,讲解演示给同学看,气氛活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其间穿插,指明亮点,弥补不足。这种合作模式有可取之处,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以这种模式教学,因为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会随波逐流,跟随在几个积极的学生身后,而且学习方法不能再推陈出新,学生陷于俗套,以至于一开口,同学们就知道下面的内容。教师应扬长避短,适可而止。
二、生生合作
这种合作方式是最常用的,即小组讨论法。引出新知识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头讨论。一个小组得出共同认可的答案,然后在全班交流。这种合作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一个小环节,只是就某一个、某一点问题来讨论完成。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赵州桥》一课,在文中有个过渡句“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教师就可以发动小组讨论:“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坚固?又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赵州桥的美观?”四人小组、两人小组都可以进行讨论。这种合作方式是成熟的,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考验。教学《灰雀》一课时,在学习之后,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的感想,因为对本文的感想会因人而异,没有哪种感想一定对或一定错,大家动脑想想,然后交流即可,有学生喜欢列宁的含蓄婉转,有学生喜欢小男孩的知错就改。总之,孩子的思维是广泛开阔的,不要局限于某一种答案。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大家都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而不打击,引导而不否定。
三、多元化合作
这种合作没有约定俗成的规定,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合作,也可以是社区调查或作文选材中的学生和社会多方的合作,还可以是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常用的而又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常用”体现在它是一种随处可见的合作:教师研究试卷的答案,学生和家长讨论问题的答案,学生和教师研究问题,它们都属于多元化合作。“最容易被忽视”体现在进行上述合作时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的合作技巧。教师如果善用多元化合作,教学成绩一定会很理想。比如有位教师在指导作文《有意思的一件事》时,并不急于指导,而是先让学生讨论 “什么叫有意思?”“你有过什么有意思的事?”然后,让学生请家长回忆发生在他们身上有意思的事,还可以采访一下邻居,看他们身上发生过什么有意思的事。从中挑选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来写。结果学生们写得妙趣横生,作文讲评时,笑声连连,这就是合理地使用了多元化合作教学。这种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元化合作正在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比如,学生的课堂学习任务没有完成,教师可以委托家长辅导孩子,这就是多元化合作,简单而有实效。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家长进行了有效跟踪。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了简单沟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方式。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阻碍了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束缚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素质教育中,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它使学生不再是个体,而是整体中的一部分。孤独与书本为伴,这样的学习不仅落伍,还严重阻碍了学习技能的形成,影响学习效率。纯智力因素也不能成为小学生学习成绩差的理由。我们常说某学生学习很用功,但就是不出成绩,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不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是不是不能与同学同步、不会合作呢?是不是不能与老师或家长进行沟通呢?我们都要细细研究,对症下药。合作学习的氛围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且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作学习就会伴随他的左右。多年前教育者所用的“一帮一,一对红”其实就是合作学习的雏形。教孩子学会合作很重要,让他们在求知过程中,把老师当成前进的帆,让家长成为有力的舵,和同学们风雨同舟,快乐地走上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