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坚
摘 要: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统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应用主题型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整合教材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各文本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地构建语文知识架构。同时,主题型教学作为一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能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的含义和语文学习的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主题型教学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36-02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约束,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很多教师忽视了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往往采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死板的模式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会由于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调的教学方式而丧失了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不仅得不到有效的思维锻炼和培养,而且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这种由教师一味讲授而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也影响着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迫切地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疑,采取主题型教学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的内涵
主题型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层次,以动态的教学观念全面具体地认识课堂教学,并重新进行课堂教学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即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主题,对学生的个体经验充分关注,通过对多个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的交流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全新开放的教学模式。主题型教学要求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适时准确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并且对自我精神进行重新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感知能力和生活感受能力的重要学科。主题型教学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现状为基础,以教材内容为主要依据,要求学生在主题相关的几篇课文教材之中发掘其文化性与哲学性。这里的主题与主题思想的内涵并不相同,它是指几篇教材课文之间具有的契合点和触发点,是文本内容的重要核心和情感共鸣。不同的文本,由于共同的主题并以之作为触发点,能使不同的内容得到有效地串联,从而形成一个整合的主题。实现课文间的特性与共性的融合,进而以哲学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实现了初中语文课堂的重建,使语言与精神能够有效融合。
二、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模式策略
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甄别。
1. 实现语文主题选择的系统性,促进主题型教学
教师在进行主题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时,应当重点关注主题的选择,确保主题能够具有系统性与典型性,能够在主题教学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其进行知识学习体系的完善与构建。有部分同学能够背诵许多古诗文,却不能够区分出不同文章形式的差别,也无法甄别不同的艺术流派以及其创作的艺术特点。这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忽略了对语文整体知识结构的构建,而过分地关注和注重古诗文在细节上的内容,缺乏对教材整体的把握和主题型的教学,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不能抓住重点,只一味地追求过于细节的部分,缺乏对整体内容的把握和构建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主题型教学时应重视主题选择的系统性,要确保主题内容的典型性,要能真正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构建。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的主题型教学时,应当着重将唐代诗歌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做好划分工作,将边塞诗、咏古诗、闺怨诗等进行归纳,对同一主题的古诗进行整体的比较和讲解,对诗歌的意象与感情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将一个学年内或者一段时间内的诗歌按照一定的系统性进行有机组合,总结其意象特点与创作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日后遇到诗歌赏析的题目时,就能够按照所学的主题进行相应意向的分析,并且能够确定诗歌创作的年代等,对诗歌的总体方向有大致的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按照意象、文风以及作者经历进行主题分类,为学生选取具有系统性的语文主题,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发挥主题型语文教学的作用和功能。
2. 选择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主题,提升主题型教学效果
教师在应用主题型教学模式时,应当关注主题选取的生活化,确保主题内容能够贴近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学生养成在生活当中感受和学习语言的良好习惯。初中学习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时期,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主题能使其学习和吸取到更多的积极思想和主流价值,生活化的语文主题能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衔接,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与能力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当让学生能够在语文主题的学习和把握过程中,真实地感受和体会不同年代、不同经历下的作者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培养和提高对文学作品真实情感的感知能力,提高其敏感程度,进而能够学会如何驾驭语言和体悟情感。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对鲁迅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做一次主题型的教学,将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作为主题教学的主要人物,对其经历以及童年进行主题型的讲授。这不仅能够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还能使其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课本中的内容。选择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主题,能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置于实际生活当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情感的理解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并提升了主题型教学的效果。
3. 设计多样化的主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并且设计多种主题教学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吸引学生关注教师讲授的内容,能使学生与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共鸣,从而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生从情感方面对作品进行主题感知并不是仅仅对文字进行简单地分析,而是要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与之同乐或同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诗歌朗诵以及影片播放的方式进行主题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对文学作品中情景交融、动静结合以及欲扬先抑等艺术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从而形成对语文知识的深刻直观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时,可以为学生设计围绕父爱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多媒体、电影以及其他方式呈现有关父爱的内容,并且要求其进行作文创作和朗读比赛。这种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时代特点与作者情感,还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与总结,从根本上提升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文学素养。
4. 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实践主题型教学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情景为重点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及多元智力理论,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注重习惯、兴趣、积累、训练、对话以及感悟等关键词的操作,语文教师也能从中收获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为此,教师在进行主题型课堂教学时,应当注重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共同培养,使学生的主题学习能够更容易接受。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而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文学方面,并且同时进行有关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的涉猎。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了词汇数量,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了更好地进行表达,对教师设置的主题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把握,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而进行阅读的任务,引导学生按照主题进行多个角度的阅读,并且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比较不同主题间的区别,深化对每一个主题的理解,进而确保教师在课堂上的主题型教学策略能够得到有效地实践。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置写作读书报告的任务,使学生的读与写能够协调进行、共同发展,进而发展其感受能力,推动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结语
初中语文主题型教学模式遵循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认知规律,可以使中学语文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可以使零碎的知识、零星的活动得以统整,可以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点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浓厚,参与面广,学习效率高。
初中语文主题型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务必要严格进行语文主题的选择,使教学主题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要注重主题的系统性,兼顾主体选择的生活化,与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进行结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让初中语文课堂主题型教学更显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品宁.初中语文主题教学探讨[J].文教资料,2010(09).
[2]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