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重构

2015-05-30 10:48贺书平
成才之路 2015年8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改革创新

贺书平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围绕着该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尝试,但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文章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教育教学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考试评价制度的转变与重构,重构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 -3561(2015)08-0030-02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基地,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如何培养并为社会输送创新人才应是高校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目前全国各高校均围绕着该问题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尝试。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仍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

二、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 教育思想

我国的高等教育思想以继承为中心,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原理和知识。学生只要依靠记忆力和基本的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完成大学学业,一般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要求学生探索尚未有定论的问题,也不要求学生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教育思想非常注重知识的连贯、完整、全面,因此,导致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非常少,学生的精力非常多地花在规定的课程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高校教师尚未从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中来,并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和研究式的教育教学方法并未得到广泛实行。

2. 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问题,许多专家认为,高等学校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我们的大学普遍缺少对创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目前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应加入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如北京大学,其统计学系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是:“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创造性的科研创新能力,了解和掌握丰富的现代统计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文化素质、社会责任、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数力基础、实验研究、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能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从事与力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科技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多样化人才”。

国内一流的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目标,但对于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特征,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而更多的国内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纳入到培养体系中,如河南省的郑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与数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分析技术,可以在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公司及企业、研究机 构、教育部门从事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开发、管理、研究或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培养应用型人才,并没有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其主要责任。国内其他高校与此情况类似,大部分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强调较少。

3. 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校一般在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已经填报了入学以后学习什么专业。通常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由对应的主干课程,还有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组成,一般将该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囊括其中,这样的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生选择专业以后,只要按照学校的既定的计划修完主干课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选修课即可。学生如果想换专业,一般要经过所转入院系进行的一些考核,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有名额限制。

目前一些高校对这样的课程体系作了一定的改革,如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实行了独具特色的“3 + 5”和“4 + 4 ”人才培养方案。全院共设五个系:基础数学系、概率统计系、计算数学系、信息科学系和金融数学系。所谓“3 + 5 ”指本科生在前三个学期不分专业,在数学的主干基础课上接受足够的严格训练,以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第四个学期起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进行分流培养;而“4 + 4”则指前四个学期上基础课程,后四个学期分五个数学方向培养。但这样进行较大幅度改革的学校较少,一般情况下,学生一旦选定了某个专业,都会按照学校既定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业。以作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学校十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学生学习某个专业的角度讲,为了顺利毕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而其中占较大比例学分的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也是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课程,可选的余地并不大。可以说,学生一旦选择某专业,必须完成本专业要求的大部分课程,并不能真正按自己的兴趣进行自由选择,这种现象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课程体系给予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小,导致很多学生丧失了在本专业内求知探索的兴趣,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

4. 教学方法

一般的高校教师,都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虽然学校也会给新上岗的教师相应的教学方面的培训,但关于教学方法,接受过全面、系统培训的教师并不多。教学方法在高校是一直不太被重视,通常认为,学术水平高就能教好书。现在的问题是任何一个有学识的教师都不可能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还是“老 师 讲——学 生 听”,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为主。尽管现在提倡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还是以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连贯性为重点,因此,只能以教师为中心。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系,还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随着目前知识的快速增长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缺点。因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为了达到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以及前沿性,学校不得不安排更多的课程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至于让学生上了很多课程,但还是追踪不到知识的前沿,同时还增加了学生负担,导致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兴趣、爱好、创新能力都得不到发展。

5. 考试评价制度

我国高校现有的考试模式、考试评价制度,对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考试评价制度的功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从某种程度上说,失去了考试评价的教育性功能。再者,考试一般是否定式的,都有标准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致的要给以较低的分数,这样的考试制度可以说是不鼓励学生创新的。

三、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重构

1. 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与重构

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但创新能力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要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思想,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构架整体化知识体系,非智力培养与智力培养齐头并进,重视营造育人的软环境。实行这个转变的实质,是要把教育教学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2. 培养目标的改变与重构

从培养目标看,我国高校大部分是以知识体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很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有所作为。对我国的高校而言,不管是一流的高校,还是二类的本科院校,虽然定位有所不同,如一般的本科院校更加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培养目标上,都应该加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通过指标加以量化,但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纲”,只有在这个“纲”的指导思想下,对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制度、教学过程等方面才会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改变。

3.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构

我国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同学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并没有充分地了解,只是通过专业名称和专业介绍来择专业,这就导致部分同学所选的专业并非自己所好。改革课程体系,首先要增加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度,在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并不要求学生马上选择专业,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基础课程,在对一些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选择专业。

在对应某一专业课程的设置中,针对我国高校目前学生专业划分较细,而对应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的现状,应构架学生的“学科交叉的综合知识体系”,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结构综合化,专业设置口径拓宽和课程综合化改革。此外,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为目的,实行学分制、 选课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提高选修课程比例。

4. 教学过程的改革与重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知识的传承为主要目的。改革教学过程,就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力争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主动性、反思性和实践性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启发式讨论、问题式和探究式教学法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怀疑的精神、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5.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重构

目前一般高校,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实践教学,即便是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实践教学,其效果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时间上得不到保证而流于形式,学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重要过程。改革这种现状,就是要在不放松理论课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综合实践训练、第二课堂活动,推行个性化教学模式,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的全过程。

6. 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我国目前的考试和评价制度虽然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对学生的学习取向或者个体价值取向并没有帮助,也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改革目前的考试和评价制度,就是要通过实行选拔方法、评价标准、考试机会、入学方式多元化,引导学生把肤浅的、功利的学习动机变为内在的、深层次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意识,由单纯追求考分转变为追求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有明.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王玥.美国高校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04).

[3]王磊,郑雅良.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02).

[4]冯有明.创新人才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张爱淑.创新校内管理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创新人才改革创新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