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韦怡 欧阳佳丽
摘 要:阐述了国家教育部及我区素质教育的政策;我区高校音乐通识教育音乐鉴赏课程开设现状;提出我区通识课程鉴赏课程要建设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音乐鉴赏课,建立创造性的教学思维,形成“听”、“想象”、“动”三维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多元文化
1999年教育部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西藏大学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决定从1999年开始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先后开设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2002年起我区进一步加强了全校性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规划和管理力度。2002年教育部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2年教育部令第13号)给予了政策支持。2010年教育部出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教育提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区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的精神,西藏大学在2006年修订了全校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此方案中增加了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内容并规定所有非艺术类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课程。并先后开设了艺术选修课程,其中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八大艺术门类。2015年西藏大学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其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学校启动了校级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音乐鉴赏类课程于2007年下半学期开始面向我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开设。至今为止已在新老校区开设了7学年15个学期。授课学生覆盖全校达到2500多人次。在经历了15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地在完善改进,教学内容由原来单一的西方音乐欣赏增加了多元音乐文化元素——中国音乐欣赏部分以及西藏音乐欣赏部分。教学形式和方法也从原来的较落后的录音机过渡到CD、DVD,再到现在的多媒体授课,教学方法从原来的填鸭式单一讲课到教授、讨论、音乐实践等多种教法并用。为古典音樂在高校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我区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音乐专业学生还是对于非音乐专业的普通学生,都以一个常规标准的教学模式进行,那就是以西方音乐发展史为中心,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教学。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西方音乐的发展变化以及西方音乐文化背景的发展,给予学生一个较清晰明了的结构框架,但是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对于中国乃至于非西方国家来说是一种畸形的教育。对于非音乐专业又是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则存在着诸多弊端。让学生产生观念上的误会,认为西方音乐才是标准,西方音乐才有经典,而自己的国家,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就落后,就老土。对非专业学生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和声分析这些音乐专业术语他们是无法理解接受的;对民族学生讲纯粹的西方音乐,使学生感到这类音乐离他们很远,和生活脱节无法与此类音乐产生共鸣。导致学生失去兴趣,纯粹为拿学分而痛苦地坐在教室里。
为进一步加强我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其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的,本人对我区通识课程——音乐类的课程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意见。
首先,建设具有多元化特点的音乐鉴赏课。音乐鉴赏课是一门音乐与相关文化共融共通的艺术文化课程。在这门课里,音乐应是多元的、立体的,它与文学、美术、美学乃至其他学科悄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了解音乐艺术的一门窗口学科。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文化。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影视、戏剧等相比,在情绪感染力和情绪管理力培养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但绝不是停留在培养学生一种初级的感性听觉训练阶段,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而言,我们需要的是用多元的音乐文化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各文化背景下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容,了解多元的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各种音乐风格特征、形式,以及各文化背景下对于音乐作品表现力的影响,即在加强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理性地理解音乐作品,从而拓展其音乐思维,提高其音乐审美的鉴赏力。
因此,本课程应修订教学内容。其内容应涵盖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到近现代)、中国音乐(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并且结合地域特色增加西藏的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建立起多元的、立体的音乐鉴赏教学内容。
其次,建立创造性的教学思维。虽然在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旧课题。但是,如何在大学鉴赏课中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知道,创造性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由于以音乐作品为媒介,音乐作品的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艺术空间。因此,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不是指创造前人没发现的知识,而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第三,把“听”、“想象”、“动”三维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听”是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想象”其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而想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往往是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动”是把学生的能动性激发起来边听边舞、自唱自演。让学生听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包括舞蹈的风格和地方区域性等用不同形式表现出来。
由于大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日渐成熟,使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基础,加上一定的文化基础,使本课程课创造性教学能得以实施,并达到效果。和传统欣赏课教学相比,增加了娱乐性和趣味性,同时扩展了艺术视野,引导学生踏进音乐殿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010:11-12.
[2] 刘一鸣.浅议大学素质教育中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作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9).
[3] 袁广林,刘秋莲.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功能探析[J].南都学坛,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