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惠珍
【摘要】提高与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有助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和谐的统一,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得出:着眼文本,找准言语实践训练点,促使语言与精神同构;把握课堂,找准言语实践契机,促进语言与精神交融;立足学生,找准言语实践契合点,促使语言与精神共生等有助于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关键字】言语实践 语言素养 精神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69-0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会发现语言文字训练游离与情感的体验之外,文本情感的感悟又架空与语文训练之上,两者不能很好的渗透融合。这样使语文课中的语文训练变得枯燥,让感情的体验变成空洞的说教。
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发展,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得到和谐统一,要通过什么去实现呢?那就是语文实践。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在不断地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实践过程中获得的。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与精神世界的丰盈来自语文实践又反作用与实践。《语文新课标》里讲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这段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言语实践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着眼文本,找准言语实践训练点,促使语言与精神同构
1.于题眼处引领
题眼往往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抓住了题眼就等于把握了文章的精神脉搏。我们在言语实践训练点的找寻中,可以从题眼处引领。如《了不起的女孩》,文题中“了不起”是文章的中心。围绕“了不起”提领全文,进行言语实践,可以使语言与精神得到和谐统一。
案例:
师: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李欢是个坚强的女孩。
生:李欢是个身残志坚的女孩。
生:李欢是个了不起的女孩。
……
师:我想知道西安慈善机构的评审团是怎么同意让小李欢参加“给孩子一个世界”的国际慈善活动的。如果你是小李欢的后援团,(你可以是她的同学也可以是她的班主任,可以是她的父亲、母亲,也可以是她的其他亲人)你准备怎么向评审团推荐她,讲述她感人的事迹呢?(要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学生认真地读起了课文,积极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之中来。学生以文本语言为载体通过梳理、感悟、体验,讲得很到位很动情,在言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感悟能力、鉴赏能力,使自己的精神与文本精神产生共振,受到感染。
2.于中心处辐射
在研读教材时,除了可以研究题目,还有好多文章的中心会突显在中心句上。所以可以抓住中心句来设计研读探究实践言语的过程,会起到一点带面的辐射效果。
案例:
如《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中妇女部长何连芝说的一句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这个是文章的中心句。教师在设计时可借助中心句之力,往往会有一两拨千斤的效果。
学生找到那个句子,教师提问:
师:课文的哪句话全面地概括了红小鬼们有志气有毅力,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生: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三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师:找得真准,这个句子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他们有志气有毅力?并说说理由。
生答略
师:就这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就这样在这里起到总结上文作用。
师:说得好。读读上文,看看前文重点写了孩子们的什么?
生:重点写了孩子们风餐露宿的情景。
师:你能具体说说他们是怎样风餐露宿的吗?(简要复述,归纳思路)
生略,总结出说话思路(赶路——遇到危险——克服困难)
师:他们怎样跋山涉水,怎样机警地躲过野兽的袭击,又是怎样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呢?请你按照“赶路——遇到危险——克服困难”的思路,发挥想象,选择一个事例具体地写写说说,突出他们是有志气有毅力的少年。
学生作文后交流略。
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在创造性运用课文语言的同时,那些红小鬼们的精神品质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深深地感染与震撼着着他们的内心。
3.于无疑处生疑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学生总会遗漏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老师要把握这些看似无疑处抓住疑点,设置悬念,进行言语实践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
如杭州楼翀老师在《将相和》一文中“战袍”的设计,是无疑处设疑的最好范例。
师: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战袍对廉颇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这战袍对廉颇来说意味着自己过去辉煌的战功。
生:这战袍对廉颇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地位与身份。
生:这战袍对廉颇来说意味着自己的尊严与威望。
……
师:是啊,这战袍对廉颇来说意味着太多太多。今天,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来蔺相如门上请罪,可见……
生:可见他是多么有诚意。
生:可见他真的认识到自己错了。
生:可见他真的想明白要与丞相齐心协力保卫赵国。
……
从学生一个个巧妙的回答中,我们完全相信孩子们的情被激发了,语言的表达更灵性了。
二、把握课堂,找准言语实践契机,促进语言与精神交融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在影响着教学,但是课堂并不是难以调控的。只要把握好课堂节奏,在各个可利用的教学环节中,找准语言实践契机,同样会让语言与精神水乳交融。
1.在引入中实践言语,体会情感
案例:
如:盛新凤老师执教的《打碗碗花》第二教时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言语实践的训练: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有趣的花,揭示了课题《打碗碗花》
(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学习课文1——5自然段,我们了解了打碗碗花生长的环境,还知道了它的样子。第一次看到打碗碗花,我觉得那花十分的——新奇(生齐说)。我觉得新奇的那是因为什么呢?谁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出示我觉得新奇,那是因为())
生运用课文语句答得很多。(略)
师:多有趣啊,那么让我们再去看看这与众不同的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好吗?
齐读“走到近处,我才看清那花……多么有趣的花啊!”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的心里充满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读好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2.在诵读中规范语言,深悟情感
诵读是培养语感的策略,是同化作者与自己情感的途径。在诵读实践中可以丰富语感,积淀情感,规范语言。
3.在复述中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在很多课文的后面习题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有关复述的练习。在训练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按原文意思复述,也可以按原文复述,更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创造性的复述。在反复复述中,文章中的重点词句都已经被学生消化吸收,达到积累运用。同时也会被文章主人公的精神与文字背后深深的人文关怀所感染,对学生自己本身的情感积淀有积极意义。
4.在交际中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仅仅是在言语交际课中去培养。这种交际能力是学生在大语文学习环境中产生,尤其是在阅读课堂上。所以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
5.在读写中掌握语言,升华情感
一篇文章中有许多空白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想象,还有些文章虽然结束却在读者心目中仍余音缭绕。为了升华情感掌握语言,我们可以采用读后延伸拓展写话活动。
三、立足学生,找准言语实践契合点,促使语言与精神共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在教学设计时立足文本特点以外,课堂是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动场所。很多不确定因素会让课堂的生成因为学生的动态学习而变得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利用好生成的资源,立足学生,在师生互动对话时也要找准语言实践的契合点,促使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如:在学生的思维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时的点拨;在学生百家争鸣,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时的价值引领;学生“蜻蜓点水”般肤浅感悟处教师的明示,还有到了学生激情澎湃处教师的推波助澜,都能让语言与精神和谐统一。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这块沃土上始终清醒地认识言语到实践在中间的作用。想套用陆游写的一句话来总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要想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发展,总不能纸上谈兵,听老师传授这些知识,应让学生去躬行。